課程:暇滿(六)
時間:2017/7/05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 暇滿人身多美好
二、駱班長提策
三、正行課程:思惟暇滿難得
課程摘要:
一、讚頌:暇滿人身多美好
二、駱班長提策:
(一)對生命的想像
以搭乘公車被戳到腳、 侯文詠參與42公里馬拉松比賽、去企業營及到316班當義工為例,真正讓自己痛苦的是自己創造的想像,不是面對的事件的本身。最後關頭你出現的想像是什麼,你的生命就會走出不一樣的格局,生命原來就是一個想像。所以我們對生命要有積極樂觀的想像,可是要知道無論我怎麼做,生命都未必如我意,我是看不到果的。因此佛法上知病的病,告訴我們對業果真相是看不清楚的。例如人死後火化剩下一堆灰,這才是真實的想像,在變成灰之前的想像,要盡力把暇滿人身去創造未來更美好的人生;而且我還要知道,這一堆灰它不是我,它是我利用這個身體去創造生命中種種美好的東西,用完了它是塵歸塵、土歸土,我的靈識心識又選擇了另一個受精卵結合,而產生了未來的下一個人生,這樣的認識才是重要的。
(二)暇滿人身〜工作與生活
對生活工作一定要有熱情與覺醒,不但是工作賺錢、當義工,還要幫助所有人,這樣就在積善,讓你的生命出現善念轉彎。如果我們沒有去檢視自己的生活,又如何體會暇滿人身難得?我們要想如何把生活和工作融合在一起,於每個事項、念頭上都利益別人,讓自已生活更充實。當有此念頭時,就會隨時睜亮眼睛,看到別人的需求;只有善於觀察的人,才能真正利益別人,只有睜亮眼睛,把精神集中才能學習,所以生活中只有利益他人和學習二件事,必須要這樣的精神把時間充分利用,這才是珍惜暇滿人身義大。
我們生命中種種的想望與執著,消耗掉大部分的精力。因此修習佛法最大利益在止觀,而止觀最大障礙在沉和掉。掉就是心隨種種慾望和想望東奔西跑,掉了以後心就會感覺很累了,然後就進入沉。事實上修行是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乃至於讓你的生活工作產生更大的力量。同學學習近三年,應該慢慢走入這樣的狀態〜生活工作藉著這樣的學習,開始有所改善。
三、正行課程:思惟暇滿難得
(一)聽手抄音檔P247LL2〜P251L3
l 班長提問:在螞蟻公案中拿糖水點螞蟻的頭,看看牠有何反應?
驗證的答案是:你把牠激怒了,即使拿再好的東西給牠,牠還是逃走,牠逃不出原來的感受。我們在探討公案時,其實是要講我們生命中的現象與螞蟻很類似。工作中兩個人意見不同、對立,如何圓滿地找到正確的答案?假如兩人彼此本來就看不順眼、不對頭,導致對方一開口講話,另一方根本聽不進去,這種狀態就是已經進入螞蟻被鬥起來的狀態。
l 依照師父說:人與人之間,有一個人覺悟,兩人都會覺悟。面對每一個境界,不是他有問題,是我的問題,因為我希望得智慧、我需要成佛、我希望愈來愈好。覺悟第一個要「如樹應安住」〜要能把我的心穩住,要覺悟我自己的心對你有意見。第二個要「觀功念恩」〜肯定他的意見在起心動念上是為公司好;先稱讚對方,確實說出他的優點,然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來輔佐別人的見解,如此才能真正在自己的覺悟裡帶動別人的覺悟,而獲得圓滿的答案。
l 所以螞蟻公案就是講人與人之間一旦出現對立的時候,是與螞蟻是一樣的,是好的走不到而迷迷糊糊走到壞的答案。如何走到好的答案呢?要把心安住、要觀功念恩,要順著別人的話,把別人的優點講出來以後,再補充自己的建議,這樣才能達到有效、好的溝通,然後對公司產生整體利益。所以你終於知道佛陀會笑了,佛陀是說假如眾生對世間的對立,始終是如此的話,螞蟻鴿子生生世世,不曉得多少劫都出不來。
l 師父說:「佛法不離世間覺」,覺只有三種答案,最明顯的覺是感受,感受分樂受、苦受、捨受。信有「覺的信」與「迷的信」,兩者差別在於:
迷→樂受產生很強的貪婪心,希望樂受長長久久;苦受產生瞋;捨受(不苦不樂受時)就是痴痴呆呆。
覺→樂受覺察所有的生命是無常的,有好就有壞,有生就有死,所有的快樂和痛苦是交替呈現的,此時會知足、不貪,如此樂受就產生樂因,不是苦因,這叫覺。苦受要知道眾生皆苦,生命原本就是苦樂參半,要學會轉念,以後別人有苦受時,我可以幫忙他,故而產生悲,心中善良也產生了樂因。捨受:沒有苦受沒有樂受時,要知道生命其實不會停止這樣地上上下下,面對無常時,有樂知足、有苦悲憫。如此每一個樂受、苦受、捨受時,皆能產生樂因。
l 要知道我看不到結果,無論我現在做什麼,因為我智慧有限。了解努力幫助別人,而未必有好結果時,利他這條路才能夠走得下去。認為你一直在幫別人,別人因而可以獲得很大利益、乃至於別人都要感恩你的時候,這時候叫貪;人家不符合你預期,你就會瞋;根本不知道幫不了別人,就叫癡。這是師父這段手抄所講,我們的心要從感受上解脫,因為我們的迷在感受,覺也在感受。這是其賢班長問的:「(P248L6~L7)當這果報現起的時候,我們心裡面繼續造的什麼業因,這個就很清楚、明白地判斷出來,我們下一生到哪裡去。」是真的嗎?當然可以,可是你要知道答案你看不到。
(二)手抄本P248LL4〜配我口味
配我口味就是合我的意,就是與煩惱相合。因為你我現在都在生死輪迴中,而輪迴的習性本質上就是煩惱,所以配我口味就是與輪迴相應、與煩惱相應。我們學習佛法,從親近善知識、聽聞軌理及暇滿等,都是要藉著佛法及善知識來改我的口味,改我以前錯的地方。
(三)手抄本P249L1〜嫉惡如仇
嫉惡如仇就是肯定自己,認為自己完全是對的,而別人是完全是惡的;事實上這件事是不存在的,因為每一個人皆有善有惡,當你把別人的所作所為看成完全是惡的,這件事就是錯了,所以知病非常重要,知道自己是不圓滿的,本身的智慧很差,所以絕對不能嫉惡如仇。當我們對一件事情不斷地強調對錯時,慢慢就會把一個人貼上標籤,嫉惡如仇接下來會走入以偏概全,生命可能因此扭曲了。然而每一個人都有善惡,可是當他有某個缺點時,我們會把它無限擴大而把他其他的面都遮蔽了。
其實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迷,剛開始是對小小的事情辨別不清楚,所以師父才會說很多東西我們不要探討對錯,因為在不斷地講出對錯的時候,你就慢慢走入嫉惡如仇;乃至於好人壞人非常明辨的狀態,事實上就是已經進入了以偏概全。所以雖然我們說人人都有優缺點,可是當你養成習慣不斷看別人缺點的時候,你所看到的世界人人都是充滿缺點,這又進入了以偏概全。
(四)手抄本P249L5〜「他不行,我來」
這就是以偏概全,如果你覺得他完全不行而自己行,這種人將感得大力鬼神或是大力的獅子老虎(也就是智慧低劣)。因為以偏概全是一種很愚蠢的狀態,也是你我的本質。而佛陀的法剛好顛倒,祂說:「你無論怎麼做,都不知道答案是什麼。」當我們要造善因時,我們不知道自己做對還是做錯。當我們能夠知道,自己不曉得做對還是做錯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穩定下來,對整個社會的接納度就會開展了,就不會狹隘了。當你認為自己是非恩怨分得很清楚,那你是在自討苦吃,因為你沒有那麼高的智慧,你卻以為自己有,而走入了以偏概全,所以生命充滿了處處危機。
(五)廣論原文P63 LL4若作是念~P64L7應勤修學
駱班長提策:消文跟速度都蠻好的!消文時要稍微慢一點,因為你是在唸詞,而別人是一面看原文,還要一面想,他們的速度會比較慢。我們學習佛法,其實就是要在很多細節的地方思惟:我有沒有關懷別人?有沒有體諒到別人是否跟得上?我們修習佛法並不是求在文字上懂得多少,而是要聽學會對別人給予關懷。
駱班長講解:
l 廣論原文P63LL4若作是念~P63LL2故難脫離
宗大師一面自己問、自己答,有一個人起了這個念頭:惡趣苦,我過去做錯事受到惡趣,那苦受完了,我應該可以升到善趣,所以善趣沒有這麼難呀!宗大師說:你在受苦時仍時時為惡,所以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反過來說,你在受樂時仍時時為惡,所以從善趣沒後,仍轉惡趣。就如同前面所說,迷有樂受、苦受、捨受,樂受起貪、苦受起瞋、捨受起痴,這都是在造惡,所以無論樂受、苦受、捨受,你都會輪轉在惡趣中。反之,無論是樂受、苦受、捨受時,你都能痛念無常、起悲憫心,這時在造善趣之因,死後就可以生善趣。所以到底是時時為惡、還是時時為善,關鍵是你的心念是不是以善念為主,所以師父說迷在感受、覺也在感受。
l 廣論原文P63LL2如云~P63LL1攝取心要
思惟暇滿難得,你應該要發起善法欲,學習佛法,來得到佛法的精要。但是我們卻很少去思惟暇滿難得,所以得到暇滿人身之後,不會去發欲樂攝取心要。舉例來說為什麼千萬發票沒有人領,因為中發票那個人不知道自己中了發票(他沒有去對發票)。這就是暇滿人身難得,為什麼不去修行、攝取心要一樣,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暇滿人身是什麼、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很難感受到暇滿人身很難得,反而下一代的年輕人覺得暇滿人身很無聊,對於生命的時間如何讓它發光發熱已經沒有想望了。為什麼對暇滿人身沒感覺,原來是如同中了千萬發票不知道一樣。
l 廣論原文P64L1如親友書云~
P64L7應勤修學
我們對於暇滿人身沒有好好利用,就如同拿鑲滿種種珠寶鑽石的金器,用來吐痰、裝尿糞一樣。得暇滿人身造惡業,比這個還笨。修行就是要學習智慧、利益他人,聞思是為了修,要修,以證得自己思惟的義理。
真實的聖者體會到暇滿人身時,一點都不敢放過。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舉例,都在說明,我們怎麼思惟暇滿人身義大難得,都跟宗大師及經論的比喻差得天差地遠!這代表說我們怎麼努力都還不夠。所以在此不斷提策大家:為什麼我們對自己思惟暇滿義大差那麼大,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這麼沒有力的關鍵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