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十九)

課程:親近善知識(十九)
時間:2016/08/10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讚頌:傑仁波切
傑仁波切宗喀巴大師帶給我們廣論,師父把傑仁波切的法帶給我們。因善巧方便不同,每個人在法的入心上還有不同的困難。

Q&A
Q1:何謂大乘三系(手抄B3 P50 LL2)
駱班長:Google中,所稱大乘三系不確知是否為師父所述。依師父所講大乘所有派別皆以親近善知識、對師長修信為根本,以百分之百自己之條件,相信自己會成佛,加上對師長百分之百的信心圓滿,一切以對師長修信念恩為起點。

Q2:修學佛法已有一段時間,對比其他人,生活還算暇滿,也沒有什麼境界來磨,因此修學中很難與佛法入心,該如何面對與思惟?
Q3:生活異常忙碌、壓力頗大,但對於修習佛法仍想堅持不放棄,要如何學,方能步步增上?
駱班長:Q2 Q3 屬對比案例,當生活碰到壓力時,多祈求,一定有某些地方可以改善、反求諸己。心想佛一定會教我方法,法一生起,歡喜心就會生起,學法就能步步增上了。生命本身會找出路,反求自己中,多串習佛菩薩及師長所教給我們的方法,法就出來了,生活忙碌改善後,歡喜心即現起。

這個生活暇滿的同學,應屬舒適,在暇滿時,要把心量放大、菩提心就會升起,多想想幫助別人、體會別人的心(這並不容易做到),多與人研討,更需以智慧來思惟學習。

生活越圓滿,越應學習看別人辛苦之處,國父說:「有十人之力以服十人之務也。」,生活圓滿時,面對無常,是要透過佛法的學習來鍛鍊,否則暇滿很容易破滅。有些家庭過分穩定、優渥,沒有學習的話,無法釋然地面對無常。

當輔導員時,若被學員問:「我近來心情不好,該念什麼經?」我們的回應切入點應是先了解對方心中有何困擾、協助解決,至於念何種經咒,不是以我們的相應為主,而是應以學員對何種經典相應而來唸誦。

公案:有一個女子之幼子夭折,傷心地向佛求救,佛要他去找藥引「芥菜種子」,且必須由家中無   任何長輩、僕人死亡者所提供,方能使用。此女子尋遍了全村莊,即使有人想幫忙,都不符合條   件,經佛開釋,她了解到「死亡是眾人皆須面對的境」。

圓滿時想到面對無常,就對法有希求心,所有的法皆由生老病死而起,無常經中最常提到的就是死亡。

文亞副班長:正知見精進行
生活優渥體會不到苦,但是可以從師父的法所指給我們看的,原來生命的本質是苦的,樂也是苦,最可怕的是行苦,透由思惟、觀察,認識苦諦。所以不論生活優渥也好,生活壓力大也好,都需要法,才能真正解決苦的問題。有了這個正知見,然後須要精進行,下手處就是做義工,師父為我們打造的法人團體,就是讓我們在這個師法友的環境中歷事練心,只要堅持跟著師長走下去,就是在走增上生道了。

Q4:當六識升起即被負面意念所控制時,如何用正念及積極的念頭對治?
駱班長:六根對到六境即產生六識,當六識升起時,即是果報現形之現象;眼耳鼻舌身意被負面情緒包圍,惡業感果心會很沉。唯一的辦法就是十二因緣中的「斷」,從一重因果到二重因果中斷。要斷緒流,可藉由誦經、誦六字大明咒或看兒孫的照片,心緒就會從低谷提升到地平面,然後正法現行, 才能超脫出來。

今日上課內容:
一、修信念恩
信為極要〜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廣論P32 L2P33 L3)
此處所言「信」,指 「信尊重」,信得過我們所依靠的善知識。

《金剛手灌頂續》云:「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廣論P32L4)
弟子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應該把這個善知識看成像佛,假定說你這個心能夠像這樣的話,你的一切功德都在增長當中,而且能夠很快成佛。對自己來說是成佛,對別人來說能利益一切世間。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廣論P32L6)
師父問:你去觀師長過錯的時候,就算他真的過錯,就算你想對了,對你有好處嗎?他比你好,你跟他學;他不如你,你把他救起來。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怎麼會想到他的過錯呢?
我是來學佛的,一切學習要從善知識開始。我要看他的好處才會得到他的功德。
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想懂得修行的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識;要想依靠善知識,必定要把善知識跟你之間的這個觀師長過失的障礙除掉。所以,你不能一點點說看他的過失,他有過失你也不能看,你不求他的過失,求他的功德,你思他的功德那就好了。

設由放逸煩惱盛等知勢力故,發起尋覓師過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廣論P32LL4)
真正的修信念恩,是不斷的修習師長功德,對師長具極大之信心時,是一點都看不到師長過失。假設對師長有些許之不恭敬而觀過,起煩惱時,應以四力對治並以種種途徑思惟後,連根拔除之。
觀察師長過失屬「犯戒」,我們要不停的串習「修信念恩」,即使師長有少許過失,經由持戒由心執取師長功德,根本看不到師長過失,對修信念恩就無任何障礙了。
註: 戒的四犯因: 1.無知2.放逸3.不敬4.勵修對治。(廣論P195 LL5)
註: 四力對治: 1.追悔力(斷)2.對治力(改)3.防護力(防)4.依止力(依)。(廣論P144 LL1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廣論P33L2) 
由見門中分,阿底峽尊者的中觀見優於他的老師金洲大師的唯識宗,但因他的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從金洲大師處學習而得到,因此他尊重金洲大師為最殊勝的老師。

研討1: 當我看到善知識有過錯時,是有想,還是沒有想,碰到境界如何升起佛和師父的見解來想?
駱班長:其實,有想和沒有想都算對。有想,是用自己原來的見解來想;沒有想,是沒有用佛的見解來想。在真實的狀況中,如何在境界現起時,能生起用佛和師父的見解來想,來觀功念恩,來修信念恩呢?我們的思惟要立體,面對境界,同時功過現起時,觀對方的過失只會看到對方的污點,假如用佛的角度,觀對方的優點,角度放大了、智慧就生起,看過失的心就淡了;凡夫之心,要過渡到佛心,由黑轉為灰再變白,是需要慢慢漂白的,觀對方越來越多好處,對方的壞處就淡了。

研討2: 為什麼我們總是觀別人的過失,這會有什麼好處?
駱班長:因為 :
一、不想改變,是不想學習。一般人常以抱怨,觀過之藉口來拒絕改變,不想學習,只想如蛆一樣過日子。
二、對自己的信心微弱 :以觀別人的過失來增長自己的優越感。

研討3: 如何打破觀過的惡習?
駱班長:生命的本質是「學習」,我要擁有更好的生命,就要變 ! 走入「學」,學習由觀過轉為觀功。
不變的生命是會往下墮的。 唯有想改變、有目標、有信心的人,才能「見賢思齊」,藉由改變中,方能增上。 觀過之人,是沒出息的人,專看別人的壞,「見賢吐蹧」,如此為自己拒絕學習與沒出息找藉口。所以,只有看清楚自己,才能改變自己,脫離安樂窩,向上學習。

研討4: 為什麼要對師長修信念恩?
駱班長:因為對師長修信念恩是最容易做到的,對師長觀功念恩是最起碼的。以此,再自我要求對所有人觀功,拉高自我要求,打敗心中觀過的惡魔,自己能見賢思齊,就更容易走上去。

本周作業: 看影片<父與子的戰爭>
請思惟以下問題:
  這個孩子為什麼不停對他父親觀過?
  他的父親為什麼不停對他觀過?
  骨子裡頭有那些問題?
  這些問題我有沒有?
  假如我有這些問題,我應該怎麼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