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結。 今初


丁一、正明修法戊一、正修時應如何己一、加行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皈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加行,即正修之前的準備工作。加行法分六個要項,這個記載出自金洲大師的傳記。第一、淨地設像:將修行處所打掃乾淨,莊嚴安置代表佛陀身語意的佛像、經書、佛塔及法器等物件。第二、莊嚴供具:以正直無欺的心所取得之清淨勝妙的供品,端正陳設來行供養。第三、入座皈依:如《聲聞地》所說:「若出現昏沈、打瞌睡的情況,必須起來走動經行以淨治身心;除此而外,如貪心熾盛等煩惱現前時,對治的方法是在床座或床前墊子上以盤腿打坐姿勢,收攝身心。」所以我們於正修前,可在舒適安樂的坐具上,端正身體,依照個人情況以腿雙盤或單盤的坐姿,讓身心安住。安住以後,誦唸皈依發心儀軌,一定要提策內心和法相應。第四、觀想資糧田:觀想前面虛空皈依境清楚顯現,有廣行及深見各派傳承祖師,還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以及龍、天、護法等聖眾圍繞,這些都是我們的資糧田,可以對著它皈依、祈求和發願。

P42L1P43L1 又自相續~而稱讚之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第五、集資淨障和七支供養:修行的時候,若身心不具足修道的二項助緣─積集資糧(增進修道之順緣)、淨治業障(去除障道之逆緣),只靠努力修習,內心當中仍然很難與法相應、或如理如量的生起所緣行相的正因。所以我們必須修七支供養來調治身心,因為它已含攝了一切集資、淨障的宗要。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智軍阿闍黎釋中云,「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七支供養的第一支─禮敬支,分為總禮敬與分別禮敬。三門總禮敬,在《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的偈頌,「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徧禮盡無餘。」指出我們禮敬的對象,不只是緣在某一方或某一時的佛,而是要普緣十方,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諸佛菩薩,以最虔誠的心,清淨的身、語、意三門來做禮敬,不隨外境或煩惱而轉。智軍阿闍黎的釋論中說:「如果只頂禮一尊佛,所得的福德資糧尚且無量廣大,更何況是禮敬十方三世無量的諸佛,所得福德資糧必定更加無量無邊。」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以身、語、意三門,行分別禮敬當中,關於身禮敬,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徧禮剎塵佛。」的偈頌。提到要以意念去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在我們面前,然後我們也化成無量微塵數的身體到每一尊佛前恭敬頂禮。此觀想境乃是藉由普賢菩薩的妙行所產生的清淨信心,以此清淨信心對每一尊佛發起禮敬。「能以一身頂禮一佛,福報已經很大,何況以無量身來頂禮無量諸佛,這福德就更大了。」這是智軍阿闍黎所做的解釋。

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有關意禮敬,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的偈頌。此說每一粒微塵都有一切諸佛安住、一切菩薩眷屬圍繞,應以此隨念諸佛功德,發起信解。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於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讚之。

有關語禮敬,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的偈頌。這是說為了要稱頌諸佛無量的功德和勝譽,我們化現出無數個身,每一身化現出無數個頭,每一頭又化現出無數個舌,每一舌發出無量妙音來讚揚諸佛的功德。

P43L1P44L1 此中音者~而發隨喜

此中音者,即是讚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 

此處「音」字,是讚揚辭。其「支」為因,指舌根的意思 (這裡和漢譯本稍有出入);「海」,形容眾多。

供養支中,有上供者,「以諸最勝」等兩頌。最勝華者,謂人天等處,所有眾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此二種中,皆有一切或實或假。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若打若擊。塗香者,謂妙香泥。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燒香者,謂配眾香,或唯一種所燒燃香。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為堆,或畫壇場,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七支供養的第二支:供養支,分為「有上供」與「無上供」兩種。關於「有上供」,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兩個偈頌:
(1)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2)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偈頌中最勝華者,是指人間、天上等處,所有各種珍貴稀有的花朵。
鬘,是指用種種上妙花朵串成的花環。這兩種花朵或花環,有的是用真實的花來供養,也可以用觀想各種勝妙的花來供養。

伎樂者,是指用各種樂器,無論是以管弦吹奏,或是用打擊樂器所發出的音樂來供養。塗香者,是以香料調配的上妙香泥。勝傘蓋者,是供在佛前或頂上方的寶蓋,是所有傘蓋中最勝妙的。
燈燭者,是由香油等點燃,而發出的光明;或是摩尼寶珠等能發光的,都可以拿來供養。燒香者,是由多種香調配而成,或者純粹只用一種香,用來點燃供養。

勝衣服者,是一切衣服中最殊勝上妙的。

最勝香者,是以具有上妙香氣的水,作為飲水,其香氣能遍薰三千大千世界。

末香者,是上妙香粉末,可施撒也可燃燒,或供堆積成壇場;或配上各種顏色當成顏料用來繪製成壇城,形量高廣就如同須彌山一般。「聚」字,可加在前文每一類的供養物之後,有「眾多」及「莊飾」的意義,並且也有「種種」的意義。

無上供者,「我以廣大」等一頌。言有上者,謂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頌後二句,於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關於「無上供」,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徧供養諸如來。」這一偈頌。前面的「有上供」是指世間一般的供養,這裡的「無上供」是指諸多菩薩們以神通力所變現出來的微妙供物。偈頌中的最後兩句,在前面所有偈頌中,不具足這兩句意義的,都應該加上去,這是說明修「禮敬支」和「供養支」時,我們應具有和普賢菩薩行願力相應的等起心及其所緣的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

悔罪支者:就是「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一偈頌。提到我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都是由於無始以來,貪、瞋、癡三毒熾盛的緣故,才會造下身語意三門惡業。這些罪業的自性是指「我所作」,這當中又包括了自己作、教別人作,或是見別人作我去隨喜的所有惡業。

P44L1P45L1 總攝一切~三事之中

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這裡所說的「諸惡業」,實際上含攝了一切的惡業在內,應該多思惟這些惡業所有的過患,一方面深深懺悔先前所作,另一方面切實防護將來不再造作,唯有至心的懺除往昔所作的惡業,才會阻斷其增長,未來也才能防止其繼續造作。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七支供養的第四支隨喜支,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就是「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的偈頌。
這個偈頌的意思是隨時憶念十方一切眾生,聲聞乘、緣覺乘的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及菩薩,並對這五類眾生所有的善行義利修隨喜心。要隨喜到什麼程度呢?就像窮人意外得到寶藏,那樣的歡喜高興。

勸請轉法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碍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闍黎作「現證菩提」而為解釋。

七支供養的第五支勸請轉法輪支,就是「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這一偈頌。

這個偈頌是說,在十方剎土中,只要有現證菩提,獲得無執著、無障礙佛智的聖者,在他剛剛證果的時間內,我願立刻化現成同等數量身去,到佛面前,請求說法,為眾生轉妙法輪。此處是以智軍阿闍黎的「現證菩提」來解釋這一偈頌。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七支供養的第六支請住世支,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的偈頌。

這是在說十方剎土當中,只要有一佛準備示現般涅槃,為了一切眾生究竟的利益,和現前的安樂,我都願立刻化現成無量身,到佛面前,請求長久住世,如微塵數那麼多劫的時間,不要趣入般涅槃。

迴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餘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住,隨喜五者,是為順緣積聚資糧。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隨喜支中一分,於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其迴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

七支供養的最後一支迴向支,有偈頌:「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此說迴向時,是將前面「禮敬、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六支所做的一切善根,以猛利的意樂迴向給一切有情眾生,希望眾生早日成就無上菩提。只有迴向大菩提,這個成就大菩提因的善根,才會永遠增長無盡。徹底了解以上七支供養所說的內涵後,要專心一意完全照著這個內涵如法修行,這樣就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功德。

七支供養當中,禮敬、供養、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隨喜這五支,屬於能積聚資糧的修道順緣。懺悔支,屬於能淨除罪障的去除違緣。隨喜支中可以隨喜別人,也可隨喜自己。若是隨喜屬於自己作的善事,也會增長自己的善根。

迴向支,是使我們積集資糧和淨除罪障所生的微少功德能增廣增多。迴向,又能使眼前感果將盡的善業,變得永無窮盡。總而言之,七支供養總攝了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和增長一切功德乃至無窮無盡這三件事的功能。(以上是六加行當中的第五項,接下來是第六項)

P45L2P46L1 次令所緣~應恆修習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謂「維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加行六法的最後一項是供養曼陀羅(壇城)。先觀想資糧田(也就是皈依的境)清楚的顯現在我們面前,然後把最好的東西拿來獻供壇城(就是諸佛的住處),而且應以猛利的希求心,多番祈禱,說:「希望諸佛菩薩加持我,淨除修行的違緣,從不恭敬善知識的罪業開始,乃至到最後因人我執、法我執而引起的一切顛倒分別,所有的罪障,都能快速的滅除。也希望諸佛菩薩加持我,增長修行的順緣,從親近、恭敬善知識的善業開始,乃至於能通達人無我、法無我的真實義,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都能夠快速發起。以及祈求諸佛菩薩加持我,使內、外一切的障礙因緣(內心當中的煩惱和外在不利的因素等),都能消除。」

已二、正行


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二、此處修法。 今初


庚一、總共修法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所謂修行,就是將原本不安定的心一次又一次的安住在善所緣境上,並且不斷地練習,就叫做修。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被自己的心識所操控,完全做不了主;而我們的心識又一天到晚跟著種種煩惱障礙所轉,以致造了種種的惡業,使我們輪迴生死苦海之中。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夠如自己所希望的,安住在善行、善念之上。

其次,修的時候,若碰到什麼覺得相應的就修什麼,那麼對善知識所告訴我們修行的次第,與修行的內涵,包含一切善法,我們一定修不起來。不但修不起來,由於碰到什麼就修什麼的惡習,對於想要安住在應修行的善法上,反而會形成極大的障礙。

若是一開始修行,就養成這種任意所緣就去修的壞習慣,那麼即使修行了一輩子所有的善行,也將成為過失。所以,我們對所要修行的種種法門,包括它的數量、先後順序,都須事先確定。其次,還要發起勇猛的誓願,說我一定要依43

照先前所決定的內容、數量和次第去修行,絕對不為外面的境緣影響而改變去修其它的法門。正修的時候,應該具足正念、正知來修習如前面所決定的各項法類,既不增加也不減少。

庚二、此處修法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

這裡所說的修行法類是親近善知識。首先應該思惟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譬如能快速成佛等,以及不親近善知識的所有過患,也就是能引發現世和後世的種種大苦等。其次,應該多生起防止尋求師長過失的心,千萬不要去觀察師長的過失。應該就自已所了解的,思惟師長的戒、定、慧、多聞等所有功德,應該如此不停的修習,直到能夠對自己的師長生起清淨的信心之前,都要恆常勵力的修習。

P46L1P46L12 次應思惟~而引導者

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其次,應該憶念像前面經文所說,師長對自己已經做的以及將來要對自己做的所有恩德,直到自己對師長能夠生起至誠、恭敬的心為止。

已三、完結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如是應於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昏沈等亦當消滅。

至於正修完了以後要如何做。應該把修行所積集的所有福德善根,用很強盛猛利的意樂,依照《普賢行願》(十大願王以及《七十願》等儀軌,迴向到現世也就是眼前增上生和將來究竟決定勝的利益之上,這些利益才是我們真正所應該希求的。如此正修應該在早晨起來、上午、下午和晚上剛入夜等四個時段修習。(在印度,將一天的時間,分為晝夜六時。白天三時,是晨起、午前、午後;夜間三時,是初夜、中夜、後夜,每一時是四個鐘頭。此外,剛開始修的時候,如果修習的時間太長,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當中跟著「掉、沈」而轉。「掉」是跟貪相應的這種心攀緣相,想東想西的心向上揚,「沈」是等到你想累了以後44

心就向下昏沈,乃至於到後來睡著了。如果一旦養成這種「掉、沈」的習慣,就很難改正過來。所以剛開始修的時候,時間應該短,次數應該多。

就如同經論上所說的:「當修習有了初步的相應,會覺得修得好歡喜,就有持續想修的心,這個時候就應該暫停下來,這樣心裡才會一直想再去修。如果不這樣的話,下次想到要修,心裡就害怕,一見到修習的座位,就會覺得討厭。」如此等到慢慢穩固了,修的時候心能安住所緣不為外境所轉,再漸漸延長修的時間。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應該遠離太急燥或太散慢的過失。若能這樣如法的修習,就能夠使得障礙減少,疲倦、掉舉、昏沉等現象也會消除。

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於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尠。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三法之上,名為三合而引導者。

正修完下了座,到要修下一座之前,這中間應該要如何做。總的來說,雖然有禮拜、繞佛和誦讀經論等等很多事情可做,但是現在這裡最主要講的是指在正修的時候,雖然非常努力精進的修習,但是在正修以外的時間,如果對於正修時所緣的行相,沒有繼續地依止正念、正知來策勵自己,而任由自心放逸、散亂,那麼之前修習所產生的功德是非常微少的。所以在正修以外的時間,應該閱讀相關的經論,當然這個包括善知識的教授,你自己作的筆記等等,並且要不斷地去思惟、觀察和行持。


同時應該從各種法門,修習積集資糧和產生功德的善緣,也應該從各種法門,淨除所有的違緣和罪障。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我们所受的戒,應該依照我們所知道的,努力守護所受的戒律。所以也有這樣的說法,對於我們所緣的行相淨修其心、守護所受的戒、以及積集資糧這三種方法,統稱為「三合」,來引導修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