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修習軌理(二十三)

課程:修習軌理(二十三)
時間:2017/05/24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本周課程:
一、廣論 P57L13P58L9 (手抄稿第四冊P158P177,音檔29A1737 29B 2420)
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
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
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
班長解析:
1.  學“定”的目標是學“慧”,我們說止觀雙運,修止修是為了觀,而止修之前,一定要有觀察思惟做為修定的基礎,目標是得到智慧。所以一定是止修及觀修同時進行,而不是只做禪定修。修止有兩大障礙,就是『掉』及『沈』。

2.何謂『掉』?就是心中想東想西,例如修禪定中腦中一直想公司、想家中兒子的事,一直攀緣亂想。你為什麼會去攀緣?因為有好處。例如想兒子的將來如何安排會很好,心就會定下來,是因這帶來喜樂。想公司是因事業成功會帶來喜樂,所以你的心會在哪裡呢?按基督教說法,地上寶藏在哪,心就在哪。各宗教說的都一樣,人世間的寶藏在哪,你心就在哪。所以佛法一開始就說勝利過患,把好處攤在你前面,你的心才會在佛法上,所以你會『掉舉』,就是因為有一個你喜愛的好處超過佛法的好處。例如你盤坐在那裡腳會痛,這是壞處。另一面是想著公司的事,這是好處。心老是在好壞處之間想,唯一沒做的就是禪定。所以『掉』就是你心中會攀緣一個好處,會逃避一個壞處。如何才能去除『掉』呢?佛法要你去想「念死無常」,生命苦短,若不靜下心來修,生命一下就沒了,更不用去貪。說起來很有道理,做得到嗎?我是做不到的。我們對生命的感覺是苦的時間長,樂的時間過得很快,不會一直念死無常,覺得人生短 暫。所以一開始做禪定會『掉舉』是很正常的,佛法說人世間的名利比佛法的無限生命,其實不重要,一定要把心先定下來,有止才有觀,觀才有智慧,才能解決生命的問題。但是我們現在的心不會如佛法所說。

3.何謂『沈』? 在修禪定時打瞌睡叫沈。昏沈也是一種沈,例如有個母親吃過晚飯看電視,不知不覺就睡著。但女兒電話一來,就興奮的聊個沒完,睡意全無。所以前面有睡意是因生命無目標,心中低沈沒有罣礙,不知不覺就睡了。後面無睡意是因有喜愛的事可做,生命有了目標。所以沈是沒有方向感,不知道這時間做什麼。如果對三寶有很大的信心,生命就不會沒目標。真正深信三寶的人,吃飯睡覺的時間都很短,把時間都用在學佛法上,因為他覺得和佛和法的結緣有好處,比吃睡好處更大。

4.學習東西一定要學基本假設,像數學的定義一樣,弄清楚了,所有各種應用才會落實。哲學家也是認為基本定義弄清楚了,生命就會有方向。那人生中我和他人哪個重要?物理學上說「人沒辦法把自己抬起來」,所以力量用在自己身上是無用的。圖利自己只會帶來苦,只會封閉自己,沒有外來力量可以借鏡幫助。若有外人可以指出自己長短處,才會帶來進步,所以外緣比自己重要。廣論科判上說「如何親近善知識為道之根本」,又說「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所以外面的所有緣分才是我們要關注的。所有沈掉都和這個基本假設有關,生命叫歷事練心,有了外面的境界,你的心才練得起來,有了外面的緣才能看清自己的優缺點,才能改進。我們在迴向時念生生世世得 師長攝受是「人緣」,佛法長久住世是「法緣」,有這兩個外緣才能迅速成佛。所以我們在世最重要是處理好和所有人的緣分。佛陀說利他才能真正利己,如果念頭一直放在自己身上,最後生命就會找不到方向和目標,這就是為何上了年紀坐在那裡心無所緣時就會昏沈,但當心有所緣在外境上時,就生氣勃勃,生命有了方向和目標。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心要永遠念著三寶,心就隨時有所緣,心力就提起來,就解決了這個沈的問題。為何會掉呢?就是覺得人世間有許多好處,但真的有這麼多好處嗎?

同學提問一:我喜歡到處走走攝影,是工作之餘的休閒興趣。學佛後就有同行勸我應多花時間在廣論上,使我心中拉拔,不知如何取捨。
同學提問二:我原喜歡的畫畫、書法、音樂是否該厭離捨棄?在家居士要如何處理取捨人世間之事及佛法?
班長解析:人是如何成佛的,先要知道佛是什麼?佛陀說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 和「他」之間,「他」比較重要,像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我的優缺點,看到自己各種面相,然後我可以依照佛法,一步一步往增上生走。所以外緣是起點,是反觀自心的立足點。眾生皆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只是被遮蔽住了。藉著外緣這面鏡子看清自己,並把污垢除去,顯出自己本來具有的佛性,自己便自覺了!然後以自己所覺當成別人的鏡子,使別人也清除污垢,顯出佛性,就是覺他。最後大家因這覺醒的心,而走入佛的覺行圓滿沒有汙染的境界。我們大家都是凡夫,從零分開始學佛,不會因學廣論就立刻成佛,所以要忠於自己感覺。因所有佛法都是從你的感受改變起,而感受是從見解改變起,而見解是從什麼對你有好處,什麼對你有壞處改變起。所以起心動念完全和勝利過患有關係。我們由凡夫要成佛,就要時時以智慧的感受去觀察自己情緒的感受、等流的感受、習慣的感受。比如你今天要上課,但又有個讓你感受很強的出國攝影機會,於是你的情緒打贏了智慧感受而沒來上課。這選擇是對的,不要來上課心中又不舒服。但你不會天天去攝影,例如在回家看電視和來上課之間,你幾經考量,智慧打贏了情緒的感受,於是你來上課,在聽聞佛法中,慢慢會改變你的見解增強你智慧的感受。你在每次比較中一步一步的增上,就是師父說的步步成佛。不需要為了學佛而事事苛責自己,違反自己內心習性的感受。但你要隨時比較內心的感受,有機會就跨出一步,依著智慧的感受,以快樂而非不耐的心來學佛,慢慢佛法的 智慧就會改變你原有的習性。以我自己為例,每周七天都在弘法教學,在十年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我現在卻完全以此為樂超過一切。也是在佛法的薰陶之下慢慢改變自我感受而來。當你經常用智慧的感受去評比自己心的感受,你會發現自己原來這種習性的感受是會慢慢改變的。例如吃葷吃素、上班工作、生活等習性。今天特別強調,善友的善緣比自己還重要,會影響自己。那些重視珍惜身邊這些外緣的人,生生世世都大富大貴,他們就是掌握到生命的訣竅,一定要靠外界幫助,心才會透亮,不要獨自封閉行事,心一透亮智慧升起,就會看清生命的道路。所以剛剛提到這兩個問題,你的攝影、畫畫、音樂的喜好不要放棄,但要去體會思考這個喜好的感受的來龍去脈,引導自己走向智慧的感受,有一天這喜好說不定會帶你走向空性。所以忠於自己的感受才會找到出路,壓抑它反而使自己遠離佛法,產生退離之心。這種感受的一步一 步轉變,和經書裡對治掉沈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5.手抄稿第四冊P161 LL5,師父說皈依三寶的好處一般人不一定體會得到。這是用來對治「沈」的,但三寶功德不容易升起來,因為你遇到困難時,第一個升起來的是「 我」和我的親戚朋友才能解決,因為「我」比「緣」重要,所以實質上你是皈依自己,不會去想不熟悉的三寶,佛、法、僧都距離遠,不知如何靠他解決問題。有一個公案,以前有位班長經營事業遇到資金困難,最後才想起某位朋友以前說過可以幫他,見面時他朋友說:「我等你好久,怎麼都不來?」這就是這位班長遇到困難時,只緣在自己,沒有想到外緣。就好像我們習慣沒去緣在三寶一樣。所以當你嘴巴越大時,就越多人能幫你,平常越能經營緣分的人就越多人能幫你。所以生生世世,緣分比自己的努力還重要。佛、法、僧如何依靠?有人碰到困難就翻經論,師父也是這樣依靠三寶的。他經常在開會無法取得共識時,要大家翻開桌上的般若經頌唸後,大家很快就取得共識。這叫皈依法得到的信心。這樣就能對三寶的法具有信心。

再舉個例子,昨日上課有個師兄,原來對自己不長進的兒子心灰意冷想要放棄,上課中讀到師父手抄稿說別人沒有問題,是自己有問題。他心中非常受用感動,原來兒子的問題就是自己的鏡子,照映出自己的問題。他改變了用責罵的方式,慢慢去了解兒子和他溝通。這就是從手抄稿裡的法,獲得解決事情的方法,自然也產生對法的信心,獲得皈依法的功德。

再例如林楊月娥師姐年紀大不識字,兒子阿平48歲不幸走了,她聽師父說阿平資糧不夠,她就皈依佛背了八千字迴向給兒子。原來他的愛子之心失去了皈依而痛苦不堪,現在她能把資糧繼續給阿平,心就定了,同時經由背書,智慧也開了!這就是皈依佛的功德。了解這些,大家以後有困難就要大聲的向佛、向法求援,也要向我們的法師求援,這就是獲得三寶功德的加持。所以三寶功德不僅是對付掉沈而已,還對我們的生命給予力量。 師父說我們沈的細微相是自己沒察覺的。對積極的事業家,吃睡以外的時間,全心在事業上,是不會有「沈」的時候,只有醉生夢死、不關切自己生命的品質者,才會整日昏沈。無所作為。例如你習慣自小被逼坐在書桌前看書,但心不在上面,養成習慣,日後一看到書桌就昏沈。避免這種昏沈習慣的養成,最好學農夫輪耕作物,以維持地力的方式。當讀書心力衰退時,就轉換做一些提升心力的事,這樣回頭再看書就不會昏沈。所以隨時要注意,別養成細微的沈的習慣。像沈迷看球賽就是,心中是無所作為無所比較的隨他而去,對生命的提升毫無助益。所以把「沈」和「掉」能夠看清楚,就會多出很多時間來求智慧。

6.影片欣賞:夢想
班長剖析:
給大家看這片子,是因修行有觀察思惟修和止修兩種,主要是止修把心定下來後才能觀察出真相。把心安住以後的思惟觀察內容為何?要思惟生命而非生活,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被生活遮蓋住了,腦中只想如何過好生活,卻未去思惟生命的究竟是要離苦得樂。如果佛法不能使我們離苦得樂,佛法是無用的。所以我們要對生命中的苦樂不時追求新的定義。今天談的感受就是苦樂的表徵。佛法裡面的苦諦、樂諦都是真實不虛的,但我們必須透過人世間平常的生活去觀察體會感受,才能知道。每一次的觀察都要去看習性的感受有無逐漸靠近智慧的感受,讓自己生命發光發熱。讓大家看這片子,就是希望大家重視生命的意義。不要被習以為常的生活蓋住了。偶爾也要想想自己生活有否逐步離苦得樂,要真實看自己感受的改變,要勇於新的嘗試,讓自己生命有更多窗口,不要在同一區一直繞。

7.廣論P58 L5這一段提到,所有佛菩薩和祖師大德說的,都是他們的生命體驗,教你如何去思惟及追求智慧,他們會根據你相應的情況,傳授對應的法類,使它成為你見解上深信不疑的定解。也會引出相應的經典內涵做驗證。再講說他們自己的親身體驗。如此的圓滿教授法會,使你改變自己的心力。這種結果不是你獨自摸索學習可獲得的。 

(三)來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課與自己聽帶子或自己透過LINE聽現場的心力改變效果差異是否如上所述?
同學回應:LINE共學有時會干擾,就下降學習心力,週三來上課就是跟隨駱班長善 知識學習,又能和同學互相提策,這是重點。
班長解析:LINE上聽不清楚,就會不安於坐,吃零嘴,分了心,沈和掉都出現。在現場是為了親近善知識,這就是緣在生生世世得師長攝受。我們只聽過師父的帶子,但都沒見過他,就是緣的關係。
同學回應: LINE的好處是方便,但因此而懶得出門來教室,養成習慣是不好的。來教室因有場地及同學就會比較專心聽,會烙在心上,同行善友互相學習也很好。聽音檔效果會打折。

班長解析:這裡提到同行善友很重要,有不少同學就是經由他們引進來的,有的是義工引進的,這都屬法會結的善緣。如果都獨學就失去師長及善友的緣,在漫長的學佛路上是很難學上去的。所以要珍惜這種「緣」。再想想你單獨關在房間裡的學習及一群人一起學習的關注度是否不同。來教室上課在師長的攝受下會產生很大的信心和獨學是不同的。這就是為何法會能改變心力很大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