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十七)

課程:親近善知識(十七)
時間:2016/07/27()
主講:
  :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經文念誦速度、如何懺悔
二、怯弱心,志心
三、我慢高山、德水不出
四、乘心、犬心、船心
五、淨心相與是否怕被罵?

課程摘要:
一、經文念誦速度、如何懺悔 :
l        念誦速度快,目的是不起一念,讓心中雜念被聖號或經文掩蓋,屬於定的狀態。若速度不快不慢,目的是隨文作觀,走止、觀雙運的方法把心安住,可以完整思惟文意。
l        關於忍辱群提問,手抄第三冊P29LL5:一個好好的懺悔,請問要如何懺悔?有何儀軌或能如何做呢?廣論上談懺悔有四力懺悔,第一力叫破壞現行力,第二力叫對治現行力,這是我們可以下手之處,所以念經、供佛、拜懺、閱讀經論、聽 師父的帶子等等,都是我們可以做的,重要的是建立正知見,因為只有多思維過去錯誤的知見是在哪些境界上會現行,才能一次次用正知見與正念取代原來的念頭與行為,這樣的懺悔才有真正的意義。
二、怯弱心,志心
駱班長:有同學說看到其他同學言談之間都是佛言佛語,讓自己自嘆不如而生退心或怯弱之心。看到別人很會寫總結分享,導致我不想寫。每個人學習狀況有差距,和別人討論無法對焦時,該怎麼辦?
l        首先從隨喜讚嘆出發,進而發起效學的心,多聽 師父的帶子,多上課,可以避免退心,並且多做義工,練習將佛法用在境界上,常常保持一顆歡喜心。
l        雖不故染自然薰,來上課學習,可以慢不要斷。不要因為別人比我好就感到自卑。應該發願有朝一日我要像他一樣。事項上我現在可能只做到三分,可是心願可以發到一百分。先種好種子,有朝一日遇緣則發,要把意樂提高,隨份隨力去做。一切都是時間累積,就好像念書,一路上跟著走,等到國中再回頭看小學的課程,是不是覺得很容易?每個人過去生累積得如何,我們不知道,但應該把握住現在種正因,無論如何不應心生怯弱。
l        學佛要撇開面子問題,每個人雖然緣起點不同,但最終之目標是相同的。心態正確就很容易放下很多的干擾、雜音,不論他比我好或者不好,我都隨喜他。
l        有台商在大陸學廣論,每次要開三個小時車,去到那裡課程都快結束了,可是他仍每週這樣做,為什麼?因為學廣論是他每週最快樂的時光,即使只聽一點點,但是日積月累,久了之後你會感到自己的改變。
l        回到根本問題,生命的主軸,沒有面子問題,也沒有與人比較的問題。如果真要比就要和 佛、菩薩比,要顧就要顧 佛的面子。
l        關鍵是我要學佛,我要學法,我要增上。不願開口、不願分享,都弄錯了主體,只有自己的成長才是關鍵。若把和別人比較當成生命主軸,生命是不自由的。自己每一天進步一點點,就是勝利。他學得好,我要跟他學,本質上不是比較,而是以他為引導,我要跟他一起努力往上學,所以我不孤單。
l        每個人從出生就和其他人所擁有的不一樣。所有事項的立足點也是不公平的。最重要的是體會自己的成長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去。要相信只要我的心意樂到了,我的力量有一天就會到,因為有無限生命。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學習態度。
l        心量高的人才能走到終點,這才叫志氣,志者,上士下心,就是讀書人心的真正標準,如果把士看成修行人,就是修行人心的標準,這就是志氣。
l        如是因、如是果,若我的起始點越差,越要努力,這才是關鍵。心是打敗我們的敵人,但也可以成就我們,都不是別人可以的。

三、手抄稿第三冊(P30L6~P32L1) 我慢高山、德水不出
其賢副班長:心不相應,什麼法都進不了你的心,若察覺不相應,要馬上認得,把心拉回來。當看到別人不對的時候,其實是自己心中的種子遇緣而發,是心中有惡的種子。
駱班長:我們看到每一件事其實比想像中要複雜的多。先看手抄稿P30第八行,” 師父說:你既然懂的話,你聽他幹什麼?心裡面就一點都留不住。”例如,只要看到老媽一開口,子女就會說,啊,我知道了,所以她再講什麼,你一點都聽不進去。我們對越是熟悉的人,心理的念頭都是:你要講什麼,我都知道。這念頭起了之後,他再講任何話你都聽不進。
l       我們的心隨時在變。如果對方比你高明,你一定會專心聽。如果不是,你不一定會聽到東西,甚至會站在評判立場在聽。我慢高山,德水不出,講的是一種心理狀態。當我出現”我覺得你並不比我強時”,我今天的學習收穫就有限了。得多得少其實是自己的心的意樂有高低差別,導致心中寧靜狀態不一,得到的自然就有差別。
l       再看第31頁,倒數第五行,想想,為什麼我看到某些人會很喜歡,某些人不喜歡?其實,任 何事物,當我第一眼看到時,並不能判別是喜歡還是不喜歡。而是,早在你沒看到之前,心中已有了分別喜不喜歡的標準,可能是前世某種因緣串習所留下的種子。
l       我們其實不知道,時時刻刻我們都在心田裡埋下種子,所以現在知道了,聰明的人應該時時刻刻埋下看到所有的人都喜歡的種子,這樣未來的生命會有多圓滿啊?!這就是觀功念恩的法門。能時時刻刻觀功念恩,走到極致就能成佛。因為所有的人都會利益他、幫忙他。而他所處的地方就是淨土。
l       心中如果埋的是惡種子,會使你特別去注意,去觀過。讓你無時無刻不在找有這樣問題的人。如此一來,要想不看到也難。這就叫看到。其他的人因為沒有你這樣的惡種子,所以,即使是相同的境界出現,他也看不到。境界之所以被看到,是因為心不停地在找。所以應該學習找別人的優點、亮點,這樣才有智慧。
l       為什麼心會一再地找別人的缺點?因為看別人的缺點曾經帶給他某些好處。可是這只是表面上的好處。聽不到真話,還把假話當真,把錯誤的事不斷串習,養成習性,這才是最可怕的事。例如小學時考試會考改錯字,這個習慣長大後,養成聽人說話注意是否有說錯字,仍在串習改錯字。觀過這件事其實是迷迷糊糊被埋下去的。所以從今以後要徹底改變,專門看別人的優點,否則人生太痛苦了。
l       什麼樣的境界會出現在你的眼前?是你所想要的境界,是你在找的境界。種子埋下去,境界就出現。境界無對錯,真實的是你心中種子的對或錯。
l       我們聽法一定要把心放低,心的作用對日常生活、工作、做人處事都太有幫助了。心中一直在找好的境界,你會處在越來越好的境界。
l       習性一旦養成,雖然你不想去做也會被逼著去做,要不停地學習,要覺悟。當你看別人的好處時,說也奇怪,他就開始變好了。

四、廣論(P31 L3~L8)手抄稿第三冊(P33L1~P43L9) 乘心、犬心、船心
其賢副班長:乘心是一種承擔,犬心是出錯時要挨得起善知識責罵,船心要經得起反覆折磨。
佳璋副班長:簡言之,乘心就要能耐勞,犬心要能耐打,船心要能耐煩。

五、淨心相與是否怕被罵?
駱班長:請討論什麼是典型的淨心相?你怕不怕被罵?為什麼?
l        首先,至少不要有覆器、污器的心態。另外,手抄稿第47~49頁,講一個女居士請老比丘說法的公案,女居士一直跪請,可是老比丘都不說,因為不會說,甚至偷偷溜下座走了。可是女居士並不知道,只是一直至誠恭敬地跪著想,一定是自己不夠好,越想越深入自己內心,結果心慢慢地清淨了,越來越淨化自己,最後開悟證果了。
l        對境要反觀自心,起心動念是與貪相應,或是與嗔相應。不應把念頭附著在他人身上,應該回歸到自己的內心。
l        所謂淨心是心中的種子,沒有外界所有的過錯、雜念、染污,所以看出去的都非常清淨。心清淨,看到的境就清淨,行為、對象都清淨。
l        眾生本身其實並不清淨,但是 佛看到眾生皆清淨,這就是淨心相。我們可以從對我們有深恩的師長、父母,練習生起淨心相,如果連對父母、師長都生不起淨心相,對一般人你根本就不可能生出淨心相。
l        佛法說萬法唯心造,法就是境界,外境萬事萬物皆是自心的反射。怕被人罵,其實就是隨時隨地準備給人罵。怕的本質要有準備,所以即使別人沒在罵你,你都覺得他好像在罵我耶。被罵之後的心理反應,可能起瞋心反罵回去,或者不罵但心裡犯嘀咕,再者自認倒楣,自暴自棄被罵。
l       思考一下,準備被罵是否是自然天生的保護機制?因為預做準備,可以將衝擊或痛苦減少。之所以會預先防衛,是因為對某些人,罵會造成傷害,於是自我防衛形成他生命的主軸。有些人則認為打才會造成傷痛,所以要防衛,但是被罵無所謂傷害,所以不必防衛,因此這些人不怕被罵,所以他不必準備被人罵。另外還有些人認為,所有的人都在協助別人,不會罵人,因為說話除了為學習,就是利他。自己如此思惟,反射出去相信別人也是這樣,於是他的心中沒有罵這個字,都是別人要教我什麼,勝解作意就是加持我。用字不同,因為心中的種子不同。
l        怕人罵是心中有準備被人罵的種子,若你心中所埋下的是所有人都會協助我;加持我的種子,那你就不會被人罵了。
l        有學員引申問到,為什麼人總是只記得生命中不美好的事,這是不是也是和所埋下的種子有關?眾生是以感受去看,但「受支」是會騙人的,即使感覺美好,其實並不一定真的美好。
l        受支在12因緣中,是以眼睛被箭射中來表達,是很苦痛的。所以,生命中的感受本性是苦的。生命追求離苦得樂,本能上,我們都忙著轉苦受為樂受,而佛陀的教誡則是要我們離苦因得樂因,離苦諦得樂諦。當我們得樂受時,下一秒很快就遺忘,繼續陷入苦受,繼續忙著離苦受得樂受。這就是為什麼你會只記住苦受忘了樂受。心中的種子是什麼,你就會收到什麼。
l        看到境界無所謂對錯,關鍵在下你一念起的是什麼?由業果法則看,因為你過去生罵過別人,所以感得今生被人罵。但業果法則要教我們的不止於此,而是要更努力去幫助別人,把罵字除去,種下加持的種子,產生積極的力量,才是業果或觀察苦諦得到的答案。
l        有人沒鞋子可穿,可是看到有人沒有腳,就覺得自己還很幸運。所以處在苦受之中,如果想到還有人比我更苦,就比較能轉成比較正面思考。這有兩個層次,首先從我的痛苦認知我造什麼因,我要努力,同時看到比我更可憐的人,我的立足點還好,我要趕快努力,否則會變得更差。其實每件事都在幫助我,讓我提升。過去生中發生哪些事容許我們不知道,但一定要知道,現在我該怎麼做?這就是智慧。
l        如果只相信眼前看得到的因果,但不信跨一世的業果(因為看不到),其實你並不相信無限生命。當我們要蓋100層摩天大樓時,打地基時,心中一定想著這是要蓋摩天大樓,心中一定有那第100層,可是當你在蓋地下室、蓋第一層時,你還是專心在蓋地下室、蓋第一層。無限生命、業果、福報的概念,並不影響我現在的努力。兩個蓋第一層樓的人,一個人知道在蓋摩天大樓,另一個只是走一天過一天,最後結果會很不一樣。一定要先有中心思想,要先相信一個東西再走進去,如果沒有中心思想,沒有目標,只是跟著大家走,走起來心裡會比較苦。
l        學佛法讓我們對境能如理地走下一步,就不會再重複走過去生行不通的老路了。接受業果法則的好處,首先不會被眼前的狀態所困擾,能夠立刻從當下的感受跳出,進一步全神貫注在該努力的方向,而不會一再問為什麼?為什麼是我?而不接受此時生命的狀態。
l        碰到任何狀況,只有兩個字:接受。然後問我要如何做,未來才會更好?不應被過去所牽絆。這是智者教我們的,是生命中真實不虛的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