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暇滿(三)
時間:2017/06/14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一.前行
駱班長提策:
各位的父母假如都還健在是無上的幸福,可是相對的,他們在世的日子一定會有期限,我們都會面臨到親友往生,在他們往生時除了要進行相關的助念,最重要的要常常誦經及做善行迴向給往生的家人。
此時要注意這些都是無常示現,它提醒著我們要珍惜暇滿人身,體會在無限生命中時間是很長,可是人的生命時間卻是很短很短。在無限生命中我們有很長的時間,可是真正能知正法-信正法、知取捨的時間卻是很短。
所以我們是不是能在擁有暇滿人身時,找到生命的方向,時時刻刻提升自己的心念,去行善斷惡,這件事顯得極端重要。我們藉由親友過世~示現著一定要提策自己皈依及行善的心,對於無常的接納要時時刻刻體會在心。無常是果相,我們有無常生命,在未來,無論是任何人的離開,事實上,在未來還會有很深的因緣會在一起,在無常的體驗上都要發正願、造正因,以菩提大願迴向自己及親友。讓彼此的緣份在菩提大道上圓滿,而不是在世間的情染上圓滿緣份。假如祈願在菩提大道上以師兄弟相稱,共同在佛法上生生增上,這樣的緣份會更圓滿;從血緣、親緣變成法緣,有著共同更好的目標,信正法知取捨,這樣的業才更有意義。
另外你若對親友有無限思念,要把它轉變成一個正因,接受無常-信正法,誦經迴向。這時心清淨的你,把自己走上正法的路舖設出來,同時迴向親友也能走向正法。倘若在心情低落時,盡可能誦經迴向,慢慢的,在這段居喪期間,用來累積無上資糧,在等流上養成誦經好習慣,這也是往生者對於在世人最大的幫助。
假如你能圓滿往生者在世上尚未圓滿的願也是很重要,例如母親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弟妹,此時自己要發願好好照顧自己的弟妹,讓在天上的母親不用擔心,圓滿父母的願。這樣的善心、孝心所種植的福田是非常大的。時時把眼前的果化成正因、善因,讓往生的人和在世的人造了最大的善緣。
二·本週進度:暇滿(三)
瓊華副班長:今天誦的無常經,其實讓大家以前覺得人生是很理所當然的,作省思。在修學佛法以後,才知道人身其實是很難得。十圓滿中的五圓滿的第一個為「人」,宿生要持戒才可得暇滿人身,同學群體中每過一陣子就出現家人去世,這其實一而再的提醒我們,暇滿人身真的很難得,要好好把握。
駱班長:消文前,大家好好思惟暇滿人身的定義,討論暇滿人身怎樣能和修正法接連在一起?
為什麼我的生命要用來修正法?
大家要想清楚一件事,腦筋一團糊是會搞不清楚。坐在課堂上2.5個小時,要你讀經論是有點辛苦,可是在課堂上得到很多的智慧,可以讓你在家時能少吵幾次架,或在辦公室沒那麼容易生氣,很多方法其實是可運用出來。
修行其實是有苦有歡樂,在這一世就能產生無限歡喜。運用修行的智慧,生活是被改善了,也就是離苦得樂的品質比以前更好。也會越來越相信下一世的智慧會更高。假如是被他人定義-修行是苦的,跳出這個框架,得到的東西,也就是讓你在其他層面上產生智慧。而產生更多智慧,事實上是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提升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在很多的思惟上很容易掉入一個陷阱,好比修行是苦的,但事實上產生的是對於其他層面帶來無限智慧和歡樂,進而會覺得這世要修,下世也要修。
生命的本質,無論是長或短都是要離苦得樂。這時候,所有的法要從眼前看,這件事很多人都不能夠體會,佛法不離世間「覺」,要從你眼前看到的生命狀態,從這裡去覺悟、去體會,才夠深刻,不會掉入文字相。
提醒各位,在六道裡,人類可稱之為「妄自尊大」,明明和畜牲是一樣的,卻區分我們是人,牠是畜生。在科學上只有動物和植物,分類上人和畜牲是無法分別的,佛法不離世間覺,就要從人和動物的比較去體會,才會知道暇滿人身的意義。
人和動物的思惟差別在那?畜牲只想到眼前,很難想到隔天或是更久。而人不一樣,很會胡思亂想,一般人能想到下個月,企業家更厲害,動不動想到5年10年之遠。人的職位高低也和他所想的長度有關,想的時間越長,叫作規劃,職位越低~想的時間短,越是糊不了三餐的人,想的只是今天和明天。
原來人啊!異於畜牲就靠思惟,思惟要有一個力道,稱之為勇健,這個力道是規劃能力,可推演到很長的時間。
舉例:人的求學過程這件事,每每設定一個目標,一旦達到目的,就覺得這個規劃有問題,並沒有比較快樂。由此發現~人是錯的!此外,例如企業主以經營企業為他的志業,一但面臨即將退休的年紀,卻出現害怕失去權力,畏懼失去員工的眼神回饋,重要不再。發現原來在我的生命中,這一世還真不知道應該設定何種目標。
如俊法師說過,若只有一生,他會選擇馬上了卻生命。因為所有努力的在這一世全會毀掉。
所有的聖者和很有志向的人,到最後都有一個特色,都想把生命延伸到無限。所有的長長久久都是為了離苦得樂,就會發現人異於畜牲在於會進行長時間的規劃,可是無論怎麼規劃,以這一生來說到最後一定會化為烏有。在無限生命中輪迴其實是一個實證學,不是佛陀發現輪迴,古代人認為一定有輪迴,而要去延續這件事就不該只規劃這一生,應該把你的規劃延伸到下一生,這時才會走入修行。
1.廣論P60LL3~P61L10【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由此等門應數數修】
白話消文請從14秋316班部落http://bw14autumn316.blogspot.tw/ 進入閱讀
駱班長析釋: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如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為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
(經論都有一個總,一個特。整體上來講,修行正法要有暇滿人身,特別是修行大乘道,任何的身體都不完備,要須得到前面所說的暇滿人身。這裡出現二件事情,你的暇滿人身整體上來講:修行正法,特別是你應該修行大乘法。有「總」有「特」,我們要選擇的是「特」,宗大師在此告訴我們,不但要修正法還要修大乘法。
如《弟子書》云,「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善逝道」就是大乘道,就是佛道,大乘道要依暇滿人身(將)未來可以引導眾生。睱滿人身的第一件事是成佛,成佛以後引導一切眾生成佛,而他所需要的身體,只有廣大心力的人才能獲得。
「廣大心力」四個字要注意,這裡指的人不是一般人,他是要真實能發起菩提心,想要利益一切眾生,這樣的人,才能得到整體的大乘道。
這裡的「廣大心力」,講的是依止於菩提心,這樣的人他才能獲得,所以大乘道的根本即是菩提心。這個大乘道不是天龍得到,不是非天能得到,不是妙翅鳥得到,不是持明(指精靈;佛法指的是乾闥婆),似人(就是非人)腹行(就是大蟒蛇),後面所提到的都是天龍八部,這些都有神通,它的力量都比人大,能力也比人強。可是修大乘道只有發了菩提心的人才能夠得到,這裡講的是「暇滿人身」很厲害。
人的腦可以規劃出一切的未來,這件事是很少生物能做的到。不要認為人類會想未來是很簡單,未來是什麼?就是無中生有,我們的神通就是會胡思亂想。憂鬱症的人就是胡思亂想自己嚇自己。
《入胎經》亦云,「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眾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餘天云,願汝生於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
生為人苦樂參半,卻是非常殊勝的地方。經過無量無邊的時間也都很難獲得,其他的天人祝願:希望你生在人道,因為天人在死前都會希望來世生為人。
何謂遠近的差別?舉例來說,在P島被獲救的牛群,在宰殺前被上師救了出來免於一死,卻因居住的地方和糧食不好而生氣。就好比睱滿人身的短視,和看事情的角度差異。仔細去想,「覺醒」是要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去開始觀察,就會發現動物就是看的近,只想到今天我要吃什麼。而人類,稍微想遠一點,而想到這一世還是不夠遠。
這段提出天說生為人好,而人說生為天好,其實天的論點才是對的。在智慧的層次上,人是比天差的,而在福德的層次上,人也比天差。經論中如何去排序,不是人有什麼了不起,重要的差別是人的思惟力上的修行力是比天好。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
假如欲天的天人,過去修行的習氣很好,他仍然在欲天可以修行見道(指大地菩薩以上)。可是上界是色界、無色界,全部都沒有辦法新修得道。
宗大師為了要證明修道之人身為第一,先從畜牲來講,畜牲以下的餓鬼、.地獄,因為苦更不可能修行,所以在此以人和畜牲作比較,人勝出。人和天比,天也希望得人身,所以是人勝出。而欲天決大多數是不能修行,除非是他修行的習氣很強。色界和無色界都無法修行,是因為進入定中。
此復俱盧洲人,不堪為諸律儀所依,故讚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歎。
人有四大洲,北俱盧洲的人不能受戒,也是日子太好,命很長,日子很好,和天人蠻接近的。師父說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在南瞻部洲,定義自己在東勝神洲較好,不要先把自己想的那麼好。
不要認為自己的法學的很好,這是會有障礙,會帶給自己壞處。把自己設定在初學者,沒有比他人更好,但是以願意充份努力學習去利益別人,而這樣的假設是影響你生命的關鍵。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為重大。
這麼好的東西(人身)為何我沒有讓他有好的結果呢?注意「自欺」二字,而什麼叫作愚痴呢?自己欺騙自己。而什麼是智慧呢?即是隨時看清自己,去假設自己處於何種狀態在對我成長上是最好的,努力學習最有利,這樣的自我認知。
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門應數數修。
此段注意「馳奔」二字,在無限生命裡的一種現狀。生命中的一天接著一天過,就是「馳奔」的狀態,是自己的業把自己處於「馳奔」狀態,生命就好比瀑流水往下奔騰。生命是無限痛苦的,除非你趕快覺醒,無限生命在學習的狀況下,才會有無限希望。假如不認真努力,沒有心思學習,好比被某種咒語蒙蔽,要數數思惟。
為什要大家思惟呢?想清楚之後,我們會很清楚了解自己需要的是畢竟樂,就會走入學習正法,走上修行之路。因為所有的正法就是教導我們行善去惡,也就是離苦得樂。
三、影片欣賞-齊柏林導演
駱班長:台灣一直是很有福氣的地方,地球造山運動造就台灣獨特的生態環境,齊導利用高度和一般人看不到的角度,看到台灣的美及創傷。這件事給我們很大的省思,他的示寂,某個層面來看,台灣的福氣較弱了,一位不斷用高度讓我們鳥瞰台灣真實面貌,體會到生活在這個島上真的是很難得,珍惜自己暇滿寶島的一切資源,提起更高的思惟,如何讓這個環境長長久久存在,而不是很短視的任憑破壞者的踐踏這塊土地。
透過這個事件,要如何讓自己看的越高、越遠,對於自己的生命規劃長久一點。學了更多的智慧對家人和工作伙伴關係是否能想更遠一點,這時的思惟才會更完整及全面化,另外高度和角度會更寬廣。一旦視野具足以上這些條件,這時就會有智慧。
對於每一段經論不是在於文字上得到多少,而是在暇滿人身這段章節,告訴我們要追求畢竟樂,對我們來說就已收穫滿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