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修習軌理(二)
時間:2016/11/23(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正行課程:
一、七支供養
七支行願「禮敬支」的「三門總禮」:其偈頌「所有十方世界中……讚佛甚
深功德海」。
什麼是十方?是指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加上、下就是
十方。
另外一種講法就是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這是六凡界,
六道眾生上面還有聲聞、緣覺、菩蕯、如來四聖法界,總共十法界,代表無
量無邊的範圍。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一開始就把空間展示到無限大,
時間展示到無限大,所以佛法裡面有一句話叫「無始」
佛法的空間和時間感覺是和我們不一樣的,我們的人世間感覺空間是三度空
間,時間叫現行,佛陀所講的時空狀態很明顯的跟眾生不一樣,所以講「無
始以來」。佛陀講無量的時間,無量的空間叫十方三世。三門總禮中提到所
有「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人師子也是佛,無量的空間,無
量的時間的佛,「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我們做得到做不到
啊?有困難。「清淨」是以四諦、三寳、業果作為一切行持的標準謂之清淨
信心。四諦是「苦、集、滅、道」,你相信四諦,就是說我們娑婆是苦,我
們人世間本質是苦,為什麼苦,因為有煩惱,所以一定要滅除煩惱,這個叫
苦集。在的人世間你碰到所有的痛苦、困難都是由煩惱而起,你所有的行持
都是滅除煩惱,這個叫清淨。
第二是你對於佛法僧三寳的信心,只有三寳講的法是真的,三寳的總聚體我
們稱是師長、上師、善知識,那麼祂講的話,我完全相信依教奉行。
第三是信業果:如是因如是果,信業果正見、空性正見,每一個起心動念都
要維持在善心、善念上面。什麼叫清淨身語意?就是以四諦、三寳、業果作
為我行持的標準,人世間的痛苦都是煩惱而起,我如何滅除煩惱,我要好好
依教奉行依師,所有的依教奉行都以業果法則、善心善念這樣的法則去做,
這個叫清淨身語意。要滅除煩惱、要親近善知識、依教奉行、以善心善念作
為一切行持的標準。這叫做我們凡夫的親近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你跪
在十方三世諸佛面前,我要依照四諦、三寳、業果作為我行持的標準,我要
照著一起做,我未來要成佛,這叫三門總禮。
為什麼有總禮又有別禮呢?有時候要用總來表示,有的時候要用別來表示,
功用不一樣。身禮敬就把疑慮的第一件事情就打破了,打破在第一句話「普
賢行願威神力」,因為我們做不到。普賢菩蕯的威神力,祂能夠普現一切如
來前,然後把一個身體化成無量的剎塵身,對無量的剎塵佛,一個一個的遍
禮。因為佛太多,身體也要變無限多,這是不是要神通,我們做不到,做不
到我們就觀想就可以了,所以身禮敬是用觀想來的。
我們要對普賢菩蕯的威神力相信才可以,我做不到我觀想,我是信的。這個
身禮敬就是有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蕯,我就無量無邊的化現,我們要知道普賢
菩蕯的本質,祂是大地菩蕯以上的等覺菩蕯,祂的本質是空性。祂的無量無
邊跟我們想的是不一樣的。祂對於無量無邊的諸佛,可以說是一個,也可以
說是無量無邊,一就是一切,這是空性的本質,祂深信有無量無邊的諸佛,
祂只要跪在一尊佛面前,就等於跪在無量無邊諸佛前面,對於空性正見的這
些人,祂們的理解跟我們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現階段我們用觀想的無量無邊
佛菩蕯在前面,等學到空性時,又是另外一個境界了。
「意禮敬」:一個灰塵中有無量的微塵,一個微塵中都有一尊佛,每一尊佛
旁邊又有無量的菩蕯。首先談灰塵無量無邊,每一粒灰塵中又有無量無邊的
微塵,這叫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每一個無量無邊微塵都有一尊佛,每一尊
佛又有無量無邊的菩蕯圍繞祂,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無量的無
量的無量,它要打破我們的邏輯,就是我們的三度空間,還有現行的時間,
跟佛陀思惟的是沒辦法想像的。所以普賢菩蕯的十大願王,真實要告訴我們,
在無量無邊的灰塵裡有無量無邊的微塵,每一個無量無邊微塵都有一尊佛,
每一尊佛又有無量無邊的菩蕯圍繞中,無量無邊的十法界都有無量無邊的灰
塵,乃至於無量無邊的微塵,那麼你深信諸佛無所不在,這就是空性的本質。
空性的本質,在十方三世裡面的諸佛可以說是無量無邊,也可以說是無所不
在。
前面已經講了三門總禮,就是把時間和空間全部打破,用清淨身語意對於所
有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禮敬,那麼這意禮敬,就代表整個學法的第一步是
恭敬心。因為七支供養為什麼那麼重要呢?是我對所有的菩蕯都存在是深信
的。你在所作所為的時候,你不要以為你是獨處哦!為什麼會以業果法則作
為你行持的一個標準,因為你相信你的四周圍都是佛菩蕯,你就會按照業果
法則來行持,所以這個意禮非常重要。你今天上課就叫正行,回家就叫前行,
下一次來上課就叫正行,等一下我們回向就叫結行,所以七支供養好重要,
不是文字的問題,要記得意禮敬特別特別重要,它告訴你諸佛菩蕯無所不在。
「語禮敬」:你對於諸佛菩蕯用種種的聲音、種種的讚頌、種種的言辭,對
於未來一切劫都讚佛的功德,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對佛的功德用深刻體
悟,在聽師父的帶子時要時時觀想、時時去想師長對我有多大的恩德,對師
父觀功念恩、修信念恩,這樣叫做語禮敬。語禮敬是告訴你未來一切劫裡都
是讚佛甚深功德海,時時刻刻都讚諸佛功德。為什麼會稱讚功德?你有體會
才會稱讚,所以要確實在日常生活想說,我現在吃有機的,還好師父種有機,
我以前都吃有毒的,現在都是吃有機的。每一件事情,經論裡講的都是維持
善心善念,無論你自己再邪惡,多少提到這些東西了以後,你的身心會有一
點改,這叫語禮敬。所以語禮敬就是你要在一切的行持裡面去體會師長的功
德、恩惠,然後對師長修信念恩。深刻體會後,你才了解沒有師長這條路你
走不下去。
「供養支」:有上供,是我們凡夫有形體的,無上供叫觀想供養。「以諸最
勝……」以諸最勝妙華鬘,華就是花,鬘就是花串,伎樂就是音樂、香料、
傘蓋…等等,這些都是最美妙最莊嚴的供養具,用來供養諸佛菩蕯。我在供
養時要把最好的衣服穿起來,最好的香供出來,有末香(粉末的)、有燒香(有
燒燃的)和燈燭(代表智慧光明)。「一一皆如妙高聚」:妙高聚就是須彌山,
每一個東西都堆得像須彌山那麼高,就是無量無邊的高。我悉供養諸如來,
就是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供養諸菩蕯。關鍵是無上供,供養是眼前的供養加
上觀想供養。無上供:「我以廣大勝解心」,勝解心這裡是空性的智慧,「我
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這個勝解心就是對佛菩蕯的一種淨信心,
這個淨信心是要到達一個空性的狀態。因為無上供是一種觀想的,這種觀想
到後來,諸佛菩蕯為什麼會有神通呢?跟他的修行有關係,尤其是空性的修
行有關係。所以我以廣大勝解心,就是對四諦、三寳、業果的信心堅定不移,
達到空性的地步。「深信一切三世佛」對於一切的諸佛完全的信仰。無上供
有一關鍵「悉以普賢行願力,普偏供養諸如來」悉以普賢行願力,我們有沒
有這個能力啊「 沒有」佛菩蕯才有這個能力,我們沒有,所以我們用觀想的,
我對普賢菩蕯的神力我產生敬信心,我即使現在做不到,我以普賢菩蕯行願
力的加持,我觀想無量無邊的東西,普偏供養諸如來。這一句「悉以普賢行
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包含了禮敬支和供養支都可以擺在後面。就是以普
賢菩蕯的行願力祂的神力,我對祂的信心跟祂去學,用觀想的方式來禮敬諸
佛、來供養諸佛。
二、學員問題回答:
問:⑴手抄稿P221何謂臨終正念往生這個概念?
駱班長:死之前你還有知覺、還聽得到的這個叫「粗想」,粗想之後就進入
昏睡這叫「細想」,可是真正的善惡在粗想,細想就沒有善惡了。最後臨終
時假使維持的是善念,叫善念死、善心死,使如你臨終維持是惡念,叫惡心
死,善心死去善道,惡心死去惡道。臨終正念往生這個概念,就是臨終時怎
麼樣一直提策皈依,乃至於用正知正念一直維繫著,其實這件事情很難很難。
因為平常串習的東西,假如沒有力量很大的時候是起不來,連皈依的心都起
不來,這時痛啦、煩惱啦這些會現起,就是你過去的惡業要感果,那時你可
能會擋不住。所以師父在精進特別提起,其實你再怎麼努力都不算太超過。
所以正念往生呢?就是要我們時時刻刻提策正念,「正念」是什麼東西呢?
是「戒」,「攝心為戒」,持戒或是受戒了以後,念茲在茲的守戒是一種最
穩的方式,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以業果法則為標準來行持,這件事情非常非
常重要。怎麼樣以業果法則來做這件事情呢?「意禮敬」,深信諸佛皆充滿
無所不在,你就會真實以業果來抉擇你的行持,這時正知正念時時刻刻提策
著,是唯一正念往生的方法,要不然我們往生還是會按照過去的重習在走。
了解提正念這麼難,這時候你就會說我要受戒。
問:手抄稿P223LL2「因為我是凡夫啊……」請問當我在義工單位所做的都
是師父志業,這算是積正因資糧嗎?
駱班長:你在義工單位所做的是師父志業,代表「事」是對的是三寳是師父,
這算是積正因資糧嗎?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意樂」要看你的心。再看你
怎麼做?你的「加行」,你「究竟」不究竟。
問:如果在事項上起了瞋心是不是毀了所有正因資糧?
駱班長:假如起了瞋心的話,很不妙,瞋心是火燒功德林,所以你前面累積
的資糧起了瞋心是很容易燒掉的,不問你起心動念怎麼樣,發了瞋心還真的
是火燒功德林。
問:若發現自己起瞋心錯了?
駱班長:若是只發現沒懺悔,發現以後是什麼心?懺悔是不是要有一個正法,
有了正法要不斷的調心,把心調了業就轉了嘛!所有的業最重要的是思惟,
就是一個意樂,所謂的懺悔就是轉心。那你說我發現沒懺悔,那你起什麼心,
那有發現沒發現一樣沒關係,那你還養了一個等流,常常發現不處理,那很
可怕,你容許自己的錯誤,下一次犯還放它過,這樣以後就不會發現了。你
可能今天上課班長一句話或師父的手抄稿而發現,那你不處理以後就聽不到
就不發現了,因為等流已經養成了這個不重要,這個不重要,所以發現不懺
悔這件事情挺嚴重的,代表佛菩蕯給你幫忙卻給你枆掉了。
問:假如發現錯了又有去懺悔,是不是可以累積正因資糧呢?
駱班長:懺悔就是累積資糧,懺悔完又隨喜、又累積資糧,做對一件事、又
隨喜,兩個資糧,。假如做錯事情呢?懺悔一件,加上隨喜,兩個資糧。所
以無論做對做錯事情都有兩大資糧。
問:手抄稿P232LL3「證人入罪」見到他人犯罪,我只是說實話,師父說:
不可以,這是為什麼?
駱班長:「證人入罪」是放在妄語,師父在什麼時候講,「見作隨喜」你要
從這裡去想,從妄語來看,「證人入罪」你看到實相啊?你看到某一個角度
對不對,你是所有角度都看到了嗎?可是你講話的時候是怎麼講的呢?我看
到了就是他殺的,這句話是妄語。為什麼這樣講呢?你「見作隨喜」,我就
討厭他,這是一個瞋心你知道嗎?這叫「見罪隨喜」,你要看它擺在師父什
麼時候講的,什麼法類講的,你就知道這裡的妄語就是你沒有確實的看到,
你就非常肯定,是因為你「見罪隨喜」,我們社會這樣的狀態非常嚴重,非
常嚴重。
又問:P233LL2提到一個喻,「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駱班長:在論語裡面這更複雜,父跟子之間更複雜,比上一個問題更複雜。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你回去想想,你爸爸要是真的偷了羊,
人家抓了他,你是什麼心?你說就是我爸爸偷的,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啊?仔
細想想,可能嗎?或者你是爸爸,你說我兒子偷的。雖然你兒子一直偷別人
的東西,你馬上說是我兒子偷的,這樣都有問題。通常人家第一次到家裡來,
爸爸會說:是我兒子嗎?你有什麼證據嗎?所以「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
在其中」比「證人入罪」更深,因為它有父子關係。假如你走入是就是「是」、
非就是「非」,你的是非就大有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