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親近善士(一)
時間:2014/11/12(三)19:00~21:30
主講: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文殊菩薩祈求頌
二、廣大供養意樂
三、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四、善知識十德相
五、所言修者
六、結論
投影片:
一、讚頌-文殊菩薩祈求頌
二、廣大供養意樂
三、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四、善知識十德相
五、所言修者
六、結論
摘要:
一、讚頌-文殊菩薩祈求頌
大悲尊以極遍智光明 盡除我心愚痴諸黑暗 契經及論教典皆證得
願賜智慧辯才咸顯現 祈求增長聞思修慧能 祈求增長講論著智慧
祈求賜予共不共希地 願速如尊成就祈加持
二、廣大供養(廣供)意樂: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有這樣一塊肥沃的福田(廣供是大功德田),一般人因為不知耕耘,我們現在既然了解了,應該很努力地學習。如果能夠如法去做,在這殊勝肥沃的福田當中種善根,我們修學佛道次第的智慧力就能夠大大增長。我們真正要想解決生死問題的根本,要正對治它最主要的就是智慧。有了智慧,依此如理行持,自然種種功德都跟著出來了,即所謂累積資糧。
三、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博朵瓦也說:「真正要修習佛法、脫離生死輪迴解脫道的人,再沒有比依止師長更重要之事。就是世間可以看著別人做的事,假定沒人教的話,也學不成。何況我們剛剛從惡道來,解脫道肯定沒有走過,所以走這一條道路不要老師可以嗎?」我們自己無間從惡道來,換句話說,我們惡道的習氣是非常重,對於這個善法是不相應。而要去的地方呢,卻是從來沒去過的地方,那麼地陌生!怎麼可能不要老師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師怎麼可能做得到呢?這是我們啊真正的內心上面,不斷地反覆思惟觀察。當你這個腦筋裡面生起了這樣量的話,你自然而然會重視去找善知識。如果這個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想去要去找善知識,一直陷在自己現在的現行當中。現在的現行是什麼?煩惱。這個煩惱不是煩煩惱惱,就是坐在那兒:「輪迴這個滿好啊,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就是提不起來這種狀態,就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惰性。
l 既然親近善知識這麼重要啊
四、善知識十德相:
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
這裡說善知識具十德相自己若不能解決問題,而能夠幫人家解決,這是不可能的。幫忙我們調伏內心的老師,他必須先如理如法地調伏他自己才行。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
所謂調伏就是尸羅、清涼,尸羅就是戒,或者叫做別解脫。戒經中告訴我們:平常我們的心像馬一樣(所以說是心猿意馬),馬一天到晚亂動,不管你怎麼樣長時努力,也沒辦法制伏牠,所以要用很利的馬銜(就是套在馬嘴巴上的一個套子)才能夠把狂奔的馬制伏;我們的心就像狂奔的馬一樣,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同樣需要一個非常利的、能調伏心馬的馬銜,那個就是戒。
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儱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
善知識就像一位能夠調伏野馬的調馬師,他有本事拿最利的馬銜調伏最難調伏的悷馬。我們凡夫的六根、六識就像野馬一樣,一天到晚隨著邪境到處亂動,調馬師實際上就是指佛、老師、三寶,所用的利銜就是法,法當中首要的就是戒。當我們的根識隨著境亂轉的時候,馬上用戒來制伏它,所以學習尸羅真正的目標是調伏心馬。戒真正的精神是內學非外面。
五、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修的意思,最主要的就是不停地於善所緣令心安住,也就是說我們要去修的時候,要緣著一個善心善法,使心安住在這個上頭,我們的習慣是從無始以來薰習而成的,我們始終「自為心所自在」,一天到晚聽它招呼,「心不為自所自在」,而且為煩惱所轉。由於被煩惱障礙住了,對事情的真相看不見,明明是惡的,我們卻以為是好的,因此做種種壞的事情。現在『修』就是本來安不下來的,我們把它修改過來,使得我們這個心能夠隨我想要安住在善心善法,這個才是我們心應該所緣的。
l 佛菩薩(善知識)就似母親一般了解有情眾生的苦、樂.無所求,無私的奉獻.
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悲憫是指說法的法師動機很清淨,有一些人說法的動機是為了名聞利養,我們要找的善知識不是這樣,他是出於慈悲心的推動,真正為了幫助眾生而說法。舉個例子,像大善知識博朵瓦告訴慬哦瓦(黎摩子就是指慬哦瓦)說:「不管說多少法,我完全是因為憐憫眾生受輪迴生死苦,為了幫助他們才說的。人家說我好、壞,那根本不是我想要的。」而反觀我們現在,如果講得很好,有人讚嘆,就很高興,這是為名;或者是為了講完以後能得到很多利益,名聞、利養這些都是錯的。所以不但要很巧妙懂得怎麼介紹佛法,還要內心的動機純正。
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博朵瓦說:十德之中最重要的是戒定慧三學、達實性(空性)和悲憫心。他說:我的阿闍黎響尊滾,既沒有多聞而且又不耐勞,平常人講的應酬話,他也不善巧,但是他具有前面這五種德性,所以任何人在他跟前一定獲得好處。這個不耐勞不是說他做事情沒勁,而是你去問他的時候,對於引導學生要用種種善巧而不厭其煩,他缺乏這個條件。真正的修行人,他自己修行絕對耐得住苦,我們千萬不要說他耐不住苦,要不然他根本不可能達實性。我們可以仔細地看一下祖師大德這種堅苦的精神。博朵瓦的另外一位師長嚀敦也是一樣,不論講什麼話都不善巧。施願就是如果有人來供養,他會代他們迴向,然後簡單地說法。連這種話他也說得不善巧,所以平常很多人在他面前很難聽懂他的話,不曉得他說些什麼。他對於語言這麼不善巧,但是因為具有前面這五種條件,所以不管誰親近他,都能得到受用。
六、結論: 一.人生有四件事不能等---1.健康 2.孝順 3.行善(福) 4.學習(慧)
二.聖經:一百頭羊,即使走失一頭也要找回來.
三.愛墨生:什麼是雜草?它是優點尚未被發掘的植物.
四.什麼麼是老師à榜樣、目標.-->指引者 、陪伴者.-->法乳、法鏡.
五.戒:圍起來. 定:綁起來. 慧:殺掉它. 空性:誤會一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