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親近善知識(十六)
時間:2016/07/20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何謂無量功德
二、四家合註法師開示
三、回家作業分享
四、同學問題解答
五、廣論課程講說
課程摘要:
一、何謂無量功德:
班長解說-
1.功德的本質是ㄧ種儲蓄,布施是ㄧ種儲蓄。儲蓄不是老的時候要用,
是未來要用的。當佈施出去的東西為社會所用,轉化成功德,這功德就能夠生生世世為我所用。所以佈施就是最聰明的儲蓄。而且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生利息的,功德非常大。
2.如師姐供養整修教室,未來有很多人早上、中午、晚上在那間教室上課,覺得非常歡喜開心,使得原來發心修繕的人,得到無量的功德。又如:佈施麥克風音響,以後用的人很歡喜,產生很大的功德。又如佈施錢蓋寺廟,未來很多人因為這寺廟修行成佛,其成佛的功德有佈施者的無量功德在,這不是只是在柱子上刻上名字的功德。
3.功德是心靈無限的回饋,是心裡反覆的歡喜心,讓自己心理上能不斷的去行善很歡喜,身心上得到正面的回饋,這就是功德。如:桂文很忙還能來上課,對其他同學能產生很多的鼓勵,又如:曾玉芬師姊漸凍人都無法動了還來上課,參加憶師恩法會,這些使得大家對佛法產生很大的信心,可以利益很多人,有無量的功德。
4.我們會不會幸福快樂在於我們如何想、如何思惟。佛法讓我們學會思惟,在每一個境界裡找到幸福、找到快樂,這樣我們就能生生世世更快樂了。所以,能以心轉境才是真正的福德。如:黑豹師兄、麗容師姊及每ㄧ位演 ”我就這樣過了ㄧ生"的演員,讓大家去感受這世間的許多的苦,有無量的功德。
5.師姐演包總心得分享:
因為自己是從企業營來的,所以很想在企業營回饋大家。因黑豹師兄的指引而去幫忙,當初為了能共學法而持續去,自己以為代演人的工作是只要有人沒到就幫忙代演。沒想到最後導演卻要自己上場,加上自己跌倒又落枕,身體很苦,工作又特忙。但黑豹師兄說:你廣論學到哪裡去了,要“知難不退”。自己承擔後經由幾番的辛苦,終於學會了如何專心,如何思惟,如何前行,如何向師父祈求,收穫很多。
班長提策:演戲要把角色演得好,必須對每一個角色都熟悉。生命中真正的學習是從我們面對生活的狀態來學習,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境、行、果」: ”境"看到的某個人某個狀態,這個狀態是我要的。“行"這個狀態是甚麼特色,甚麼心態,怎麼學習。“果”我會變成這個狀態。就是佛法的道總建立。佛法的智慧來自於止跟觀,戒為前行。隨時隨地心能安住,心定於當下,專心緣於當下的ㄧ件事情上,才能得智慧。若能專心來上課,專心聽師父帶子這個法音,就能解決日常生活裡的種種困難。
二、四家合註法師開示
1.生老病死ㄧ直摧殘著我們,還有很多大災大難,眾生曾留下的眼淚比四大海水還要多,留下的骨骸比須彌山還要高,而2千5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找到了解藥,能夠解除我們生死輪迴的大病。600多年前宗大師將佛所說的法,三藏12部集結成菩提道次第廣論,讓我們能知道,如何從凡夫ㄧ直到成佛,ㄧ步ㄧ步,漸次循序漸進從淺入深的達到圓滿的果位。而後歷代祖師們對這本論多次作了註解,其中最權威的是四家合註。
2.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是滴滴心血化為字。從佛陀到祖師,這些法都是過去祖師大德們用命去求來、換來的。對我們有無比的恩德。譯經院緣於23年前,師父於1994年開始招收小沙彌,精研古文與藏文,學習五大論之後,再來作翻譯,這都是源於師父的遠見。2004年師父圓寂後,在大家最艱困的時候,上師開始五大論學制,2014年完成了學制,至今每年持續開班已到第5班。學制是譯經院的中心。
3. 2013年12月24日上師成立月光國際譯經院,是漢地歷史的大事。這次四家合註是目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校刊與比對,首度以古文及白話文並陳編排的方式。上師在玄奘大師塔前發誓再創漢族歷史上第二次譯經的高潮。阿底峽尊者曾說:ㄧ個能夠把教法駐世的人,他必定具有菩提心。唯有真正有菩提心的人,看別人比自己還重,為除眾生苦才能將教法,除苦良藥,駐於世間。
三、回家作業分享
為何師父什麼事情動不動就講業,師父要我們養成什麼習慣?為何一定要我們向內觀察,到底要我們觀察什麼,這件事到底對我有什麼好處?
第四組學員分享:
1.為何師父什麼事情動不動就講業?依據手抄稿第三冊24頁第六行,師父說「佛法整個講業」,所以這是師父什麼事情動不動就講業的原因。
2.師父要我們養成什麼習慣?養成隨時學習改變的習慣。分三點說明:
(1)學佛的重點在業果,深信因果就了解業果,業果四個特質:業決定苦樂、業增長廣大、
業不造不遇、業已造不失。業果法則是,欲知前世因,今世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
造者是。
(2) 一切都是業,我們學佛就是學習改變,改變無始以來的二個惡習,一是改變以自我為
中心,學習佛的觀點自然會宏觀看世界,這也就是學習正知見。二是改變只看眼前安樂
不看後世、忽視無限生命的概念,六度之中精進度最重要,我們要學習以精進的力量改
變短視。
(3)業果中有等流果,等流果分二:領受等流與造作等流。領受等流是過去習氣的果報,造
作等流是過去習氣的持續進行,所以說現在自己的抉擇不是現在的自己,是過去的自
己,所以說還不改變是很可怕的!
3.為何一定要我們向內觀察?凡夫心隨境轉,我們學佛是學轉境而不為境所轉。境界在外只有心在內,當然要向內觀察。
4.到底要我們觀察什麼?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境界在眼前發生,不要隨波逐流,要有正知見、精進行,觀察內心做出正確的抉擇。
5.這件事到底對我有什麼好處?師父請進門,修行看個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處多多。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大家共勉!
班長提策:
我們人有很多特色,如果說反觀自心會發現我們很妙,如果可以體會到這件事,我們對生命會有很多改善。舉例來說,去P島見上師之前,我們會不斷誦經祈求,是非常希求見到上師的!但當我們長途跋涉來到上師講法現場,這時我們反觀自心時,會突然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那麼興奮,因為發現到自己開始體會上師是個人,然後自己開始不專注,會去看講法現場的裝潢…等,沒有一直緊盯上師的。這說明當我們沒有看到上師時,祂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很高,類似神格一個聖者的形象。但當我們眼睛看到祂在我們面前時,祂會馬上變成人格,雖然我們很尊敬祂,但是由神格馬上降為人格的。假如我們是僧眾跟在上師身邊學習時,上師會由神格降為人格,而人格跟人格之間慢慢就會看見一些過失。班長到底在說甚麼,這是要說,就“業”來說,反觀自心,這比我們自己要想的深的多。我們心的變化要更深細去看,慢慢體會才會發現,原來我們心的變化這麼細緻,可以在沒有見面時的神格化成人格,人格相處以後種種的缺失就會浮現,這時我們會體會到為何我們身邊的人,慢慢、慢慢一直在變化,但這不是他在變,是我們的心它就是這樣在變化!如同追女友時,女友是天仙,我們在追尋一個目標時,那個目標是類似神格的一個狀態,而娶到手了就是仙女下凡了,再慢慢的相處以後,它就變成黃臉婆、糟糠妻。班長這是在說,談業就是在談心,這裡面深細的程度比我們想像深細的多,這裡面我們慢慢體會,同樣的一個人把她看是仙女→然後下凡→變成糟糠,這個過程不是她變,都是我們的心在變,在這個變的過程之中,只要我們沒有覺察,去隨著這個變而改變自己對她的態度時,慢慢、慢慢就形成最親近的陌生人,是由我們的心變出來的!談業是由每個境界之中,看見我們的起心動念;談心要多下功夫,如把心多看清楚以後,我們會非常慚愧面對身邊的人,原來我們的心不時的改變,對於原來我的最愛與最愛我的人,真的我們開始變心了!麗容師姐談到企業營戲劇時,當我在演自己這個角色時一直進不去,但當我能夠體會到所有角色的狀態時,我對於自己角色的這顆心,就能進得去了。
為何我們慢慢沒法看清楚自己的心?因為我們越來越不認真觀察四周人的心,所以我們的角色就擺不好。當我們越來越清楚不時的觀察別人的心的時候,我們的角色就擺好了、就不會走錯路了,就不會做生意做的那麼辛苦,還讓所有人擔心。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沒有關顧周遭人的心,所以才會走上自以為是的道路,我們不時地看到周遭所有人的心時,我們每踏一步都是很扎實的。
以上心的變化,我們要慢慢去體會,這樣我們對業果的概念才會一步步深入,不要把業果正見看得太簡單。
四、同學問題解答
Q1:手抄稿第3冊P24LL6 究竟圓滿報身報土的莊嚴。何謂「報身、 報土」?
駱班長:我們所有的果報中有三種:異熟(感得的身體,如人身或天人之身)、等流(領受、造作,此是一生生慢慢改變)、增上(感得的環境)。增上生是一生比一生好,最後究竟決定勝–佛果,所以增上生中求感得的身體越來越好,譬如現在是人身後來是天人之身,而且不但身體好還要長的美,還要有錢有勢增上環境要好。因此變成佛時,我們說報身(佛的異熟果)、報土(佛的增上果);佛有三身–化身(如釋迦摩尼佛不是以業而是以願化身在這世界)、報身(佛龕中看見的佛像)、法身(我們看不到的,以法為身,這是等流果,化現一片光明)。報土就是佛的淨土。
Q2:手抄稿第3冊P26L1 「尊勝宮」:雖居尊勝宮,若無親近善知識,亦只是在輪迴中嗎?
駱班長:尊勝宮就是天宮,天人所居住的宮殿。天在六道之中,換句話說居住在尊勝宮,還是在輪迴中享樂,是六道中一種增上果而已,即使親近善知識得到攝授,也要修得解脫正果,才能脫離輪迴。
Q3:手抄稿第3冊P26LL6我們多少次住過地獄,多少次住過天堂...。那我們要如何做才能
穩,能步步上升不會墮落,生生增上呢?
駱班長:最起碼每周三穩定來上課,然後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Q4:何謂「童貞出家」?
為何一定要童貞出家? 在社會上已有歷練的很優秀的人再出家
(如:如俊法師),不是更能利益眾生嗎?
駱班長:我們在談人世間所學的學問是世間法,出家眾所學的佛法是出世間法,以同樣的時間如一年去比度,學世間法得到的利益
與 學出世間法所得到的智慧與福德相關的利益,二者之間是一小杯水與大海水的差異。可是以我們世間人的眼光,我們只能體會世間法的價值,而不能體會出世間法的價值,所以我們才會說假如我們先在社會上歷練、學習個幾十年,然後再出家學習出世間法,這樣可以利益更多人,這是以世間人只認得世間法的眼光與思惟所得到的結論。假如以佛的智慧,把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放在天秤上一比較之時,分分秒秒的出世間法,都遠比一生一世學習世間法的重量與利益來得大。所以同樣的時間來學習佛法,當然越早學習越好。那到底誰越早來學習呢?我們前面要種相對的因,換句話說什麼叫增上生呢?可能這一世20歲出家,下一世5歲、10歲就出家,這就是增上生的徵兆,而一個僧團中對於小沙彌是極其尊重的,因為這麼小就可以有這麼好的環境,他說不定就是過去生修的比晚出家的僧眾好很多,所以此生才得到這麼好的環境!為何僧眾們這麼想要童貞出家,就是因為體會到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的差異。
法師們談出世間法來看世間法難解決的問題時,都能輕易化解的,這說明心越清淨在出世間法的薰陶之下,所得到的智慧不是我們人世間這些社會經驗、學識能夠理解的,所以這就是童貞出家特別殊勝的地方。班長將以上這些立論,提供給大家參考。
Q5:路上看到被車壓扁扁的蛇,雖然有幫他做三皈依,但心裡很怕蛇,沒幫忙將他埋起來,
這樣是不是善行只做了一半?
駱班長:善行沒有所謂做一半的,已經發了一個心,就是一個善行。隨喜第三組
绣蘭師姐的提問,會問這個問題很了不起!實際上她已經為蛇皈依了,只是她因為害怕,沒有辦法親近牠碰觸牠,將牠埋起來,可是他心中會問這個問題,是產生了一個慚愧心在問:我這樣是不是做的不好?所以她的善行做足了,而且她以後會越做越好、她以後會越來越不怕蛇、而且她下一次會深刻地把蛇埋起來,她知道這條蛇被埋起來後會感恩她,她跟這條蛇會結下更好的緣,她今天問出來了以後,她就不怕蛇了!
我們在學經論時都會說我都做不到,再不然就說只做到一點點,我是不是不要學了,學的好難過啊!其實我們不但沒有做一半,而且做全了,而且未來會越來越好,這才是真正的佛法。做不到是正行、正確的行為,代表說正走在這條路上,而且馬上就要做到了,當心裡頭發現自己做不到的時候,這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代表我們正在這條路上,而且一步一步的往前在走了。真實的問題是,我們從來不覺得自己做不到,連這樣的感覺都沒有,這個叫做迷、叫做無明。
五、廣論P30LL5~P31L8
駱班長:
前面提到三心:
1. 孝子心:不要自己想要幹嘛就幹嘛,要以師長的心為心,要常常看著師父的容顏而行。
2. 金剛心:師父對我這麼的重要,我要對師父不離不棄。
3.
大地心:師父要教我的法,師父說:我只能告訴你做哪一件事情,你就照著去做。所以,把
師父交待的事業完全照著去做,毫不懷疑。
接下來有六種心態: 承擔了師父的重擔以後,應如何作?
1. 輪圍山心:佛經中提到中間最高的山須彌峰,旁邊一圈的山永遠圍繞須彌峰。其他旁邊的這
些山,永遠看著須彌峰毫不動搖。山當然不動搖,可是我們的心會動搖。對於師長承擔事
業的時候,有種種的辛苦和煩惱,心毫不動搖。
喻: 慬哦瓦住在汝巴時,弟子公巴德熾覺得那裏太冷了身體衰弱。就跟他的師長依怙童建議:
要不要換地方住。依怙童:睡的安樂的地方你生生世世不知道多少次都住在最尊貴聖妙的
天宮,但是你現在還在輪迴。你現在才能親近大善知識聽聞正法,你要穩住阿,要把你
的心放在法上面穩住阿!
2. 世間僕使心:恭敬心,對師長視師如佛的恭敬心。你雖然被師長指示做一切穢業,不要慚愧
不要懷疑,要產生極強的恭敬心照著去做。
喻: 法會的現場有一攤泥水,敦巴尊者把衣服脫下吸水吸乾,拿乾淨的白土覆蓋補齊,在師
長前做一供壇讓師長坐下。阿底峽尊者看到後說:奇哉!我以前在印度也有像你這樣的修
行人(代表西藏不多)。這個喻講的是恭敬心,你把師長看成佛,你會讓他坐在泥灘並
說法嗎?你必定會把供壇打掃的乾乾淨淨,非常恭敬的請他說法。
3. 除穢人心:把自己放到最低最低的心,叫謙下的心,承擔師父志業時對任何境界要知道自己
不行、我很差,是一種極為謙下的心,要盡斷一切慢與過慢的心。
喻: 敦巴:我慢就像高山,高山頂留不住水。慬哦瓦:可以觀察初春時是山峰先長嫩芽?還是
溝坑底下先長嫩芽?意思就是:我要產生德水、我要學法,我必須把自己放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