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親近善知識(三)
時間:2016/04/13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一、如何研讀手抄稿及聽錄音帶心得分享:
1.需做前行,回向
必須先安立手抄稿非一般書,研讀時等同上課在轉法輪,因此亦要做前行,完
結時要回向:
三稱本師,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以正確聞法動機學習並回向,才能獲得最
大加持與勝利。
2.專心聽,重覆聽,一定要聽
需於無干擾能專注的時間,全神貫注研讀聽聞。單只閱讀易因快速掌握文字而
忽略其後的意涵架構,音檔好處之一是思緖速度能與 師父一致,易於升起思
索其理路與深奧內涵的意向。
聽時如對聖顏,以恭敬心聽。先將課文唸一遍,再看手抄聽帶,第二次聽則不
看手抄專心聽。一一找出手抄稿內師父對廣論的消文,延伸理路法意,以及喻。
3.勝利
有預習,上課時因較熟悉而易於理解班長所稀釋的深一層密意,再看課摘便能
有更深刻印象。
二、課程進度
1. 親近善知識的次第方法 (廣論P24 L7-L8)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所依:所要依止的對象。善知識必具的條件,十種德相。
二、能依學者之相:能依:能依止的主體,我。學生要具備的條件。
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彼:學生。學生應如何依止老師的道理。
四、依止勝利:好好依止的好處。
五、未依過患:不如理依止的壞處、問題。
六、攝彼等義:補充並收攝要點。
2.所依善知識的行相(廣論P24 L9-P25 L1)
總諸至言~調伏等三。
白話消文請參考消文平台:
http://bw14autumn316.blogspot.tw/p/blog-page_16.html
3. 班長解說手抄第二冊 P193 L6–P196 L7 音檔14A 20:10–25:34
廣論手抄多唸誦,與宗大師和師父結緣,消文白話文多唸誦就能與之結合。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
手抄:P193
L8這個整個的聖教,佛的經以及菩薩的論等等解釋當中
班長解說:
總諸:佛教整體來講。至言:佛的經。解釋:菩薩著的論。
我們誦經時,為何不能如經中聽經的對象般,在聽聞當下立即證得果位,是
因講說的佛有語功德,但我們非其當機眾,唸誦時也只以個人狹隘知見誦經,
自我作解釋,無法獲得佛語密意。因此需要再依靠菩薩袓師造論解釋幫助,
但藉由不斷研讀學習的累積,可以擴大個人知識範疇,漸次與法相應。
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
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手抄: P193 L9「由各各乘」?就是不同的,根性不同的,說有人天、聲聞、
緣覺等等。那麼引導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方法。
班長解說:
乘:方法、工具。引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
三士道所學之法:共下,共中,與上士法類。
所學之人:下士夫,中士夫,上士夫。
三士道成就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手抄: P193 LL1但是啊他卻不棄捨前面人天乘,所以他能夠普遍接引一切眾
生…他能夠最高的卻有最善巧的方便,從最低 的地方引你上來,而他最終的
目標,卻是這個—引入佛道…它這個什麼?《法華》的精義,《法華》說:
「佛說各式各樣的方便,引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最後把他帶到佛地。」喏,
這就是它的精髓所在。
班長解說:
善知識能幫助不同條件的人由下慢慢至上,就是增上。大乘道的善知識更要
將人天乘與聲緣乘的有情拉到菩薩乘。 師父引導我們,自下士道開始,然後
學中士法類,但不證聲緣乘果,直接進入上士道,雖有三乘不同成就,但我
們目標只有大乘的成佛。最後 師父引經論證成,說明這整個也就是法華經的
要點。
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手抄: P195L2自己沒有調伏能夠調伏別人的話,絕無是處…在這地方啊,選
善知識的標準,同時也告訴我們,作善知識應該怎麼樣。
班長解說:
自己問題要能先解決才有辦法幫別人。師父更在此提出,十德相不僅是選善
知識的標準,亦是要求自我成為善知識的十個目標。
故其尊重能調伏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
手抄: P195L6你自己先要在身心上面調伏,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佛法,就要
調伏自己。調伏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尸羅」,叫「戒」。
班長解說:
要教別人之前必先調伏自己,「尸羅」是「戒」的梵文音直譯。
手抄: P195L7這是所以為什麼我們啊一出家一定要依靠善知識,學戒學戒,
班長解說:
為何師父說學佛出家一定要有善知識,是因師父明白要以己之力調伏自我身
心相續萬無可能,所以出家要藉善知識的力量來學戒調伏自己,絕非能自學。
手抄: P195L8依靠一個知識告訴我這件衣服嘛怎麼穿,這個法器嘛怎麼打。
當然這個也要啊,因為你要這個形象啊!但是假定單單這個的話那就錯了。
所以世間有一句話叫繡花枕頭…如果你得到裡邊的體、精要的話,外面這絕
對重要,這樣才能夠裡外配合嘛。
班長解說:
如同戒相從戒體而來,學善知識要學到和他一樣的體,外相要學,但重點是
學到內心如何安立,也就是體,才會有裡有外。佛法精髓在修心,要修成和
善知識一樣的心體。
手抄: P195LL4所以外面不是不要,但是要把握住。反之,反過來,如果你
裡邊的東西沒把握住,你在外面上去弄的話,那是越走越遠,越走越遠。乃
至於到後來,反而形成障礙。
班長解說:
師父在此立了一個宗: 只學形相而把握不住實際內涵,會漸行漸遠。
手抄: 譬如我們唱念什麼等等的話,他得到了這個體、內涵的話,那個音調
(P196) 等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音本身自然跟法界相應的,它有一種音調自然
而然能夠使你心情調柔;有一種音調自然會激發你啊散亂…可是你不得體,
站在這個上面學,你把握不住它的精義何在…你拿著世間的這種概念去看的
話,你並不曉得這個世間的,說不定是壞的呢!所以越唱越遠啊!
班長解說:
立宗後以唱唸的喻來說明其理。唱唸的音與法界,與世間所有人的體是相應
的。有體的音會引起其它有情相同的共鳴,如讚頌本身是法,自然與法界相
應。但世間的方式,形相類似,實際的體不同,重點不同,如雖追求以美妙
音聲唱讚頌,但全無虔誠恭敬的體,就無法讓聽者升起善念,得到讚頌的法意。
班長總攝:
此段師父理路:1.調伏必靠善知識
2.學善知識要得到他的體 3.立宗:只學行
相而把握不住實際內涵,會漸行漸遠
4.以唱唸的喻來說其理。
三、問題討論
為何師父說只在外相上去做,會愈走愈遠,形成障礙?
班長解說:
舉喻要和所立之宗相符合,例如在此要先檢查喻是否符合會造成”愈走愈遠,形成障礙”的條件。舉讚頌為例,若一直在外相好聽與否上用力琢磨,則易變成對果相的貪著,而漸忘初衷,走上岐路,愈走愈遠,形成障礙。事無絕對的對錯,端看意樂,意樂如何要靠如實觀察自心,細緻辨別。又如僧團學五部大論,被師父叫停了兩次,為何?就是怕愈走愈遠的情況產生。沒把握住核心價值而學高深法類,基礎不紮實,繼續往上就會愈走愈遠,形成障礙。又如學習攝類學,了解邏輯辯論的方法,是為了看清自己內心的邪宗,但若其無大悲體,宗不正,易因論辯的果相起慢心而愈走愈遠,背道而馳。因此所有法類的學習次第要依師指示,心的思惟是不斷竄出的,走叉了就會和正確的路,正宗會愈來愈遠。學佛是要修心,由正宗之路可以直通佛道,但心若無緊緊依止正確方向時,在果相上愈成功,離佛道就愈遠。為了要走正,就會有很多的方法、方便來維持我們向善的心續。如找回失聯的同學,就是一個培養我們發心的好方法。
班長提策:
關懷別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關懷的人要能隨順因緣,需要高度智慧。在努力的過程中智慧會大幅提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