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聽聞軌理(十四)

課程:聽聞軌理(十四)
時間:2016/01/13()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聽聞
二、上一堂課回家作業討論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四、影片欣賞
五、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
六、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
七、回家作業

課程摘要:
一、讚頌--聽聞
石破天驚花落雨 初聞你法語 初聞你法語
心蓮綻開于剎那 沐浴在佛光裡 沐浴在佛光裡 沐浴在佛光裡
吹送的是教言的風 送來的是諸佛的心語
吹散的是心中的陰霾 重現的是生命的美麗
貪瞋的暴風頓息 愚癡的黑暗遠離 慧日就照耀天際 清涼的悲心臨天際
啊 聽聞是如此美麗 是如此美麗 是如此美麗
啊 親近善士聞法語 是多麼美麗 是多麼美麗 是多麼美麗 是多麼美麗
石破天驚花落雨 初聞你法語 初聞你法語
心蓮綻開于剎那 沐浴在佛光裡 沐浴在佛光裡 沐浴在佛光裡

文亞副班長提策
為什麼我們學了以後覺得很難對境施行,這是因為我們缺少資糧。師父說沒有資糧就學不上去,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累積資糧呢?其實累積資糧很簡單,隨手可得,比如說我們聽讚頌時去憶念我們的師長,對師長修信念恩,那就是最大的功德,因為師長是福田門;又或當我們隨喜別人的善行,也就是隨法而喜,這樣我們又賺到了隨喜功德,所以我們隨時可以集資糧,不難。
剛才唱「聽聞」這首讚頌,我們可以隨文做觀:「石破天驚花落雨」- 以前我們可能認為自己知道很多事情,但是以佛法角度來看,我們對生命知道的真的是很少,所以必須很恭敬地和很認真地去學習;「吹送的是教言的風,傳來的是諸佛的心意」- 師父傳給我們的都是諸佛長久傳承下來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如理思惟,照著去做,就可以把我們的煩惱消除掉,甚至進一步可以去幫助眾生。當智慧生起,無論是增上生,或是決定勝都可以得到,而這一切都是從聽聞佛法開始的。
二、上一堂課回家作業討論
問題一:第二冊手抄稿104頁倒數第五行:「聽聞是第一個關口,聽了以後要的的確確地,如實地了知;那麼照著這個所曉得的,照著它去深入,這個就是行持。」班長的問題是:「什麼是深入?如何深入?」
問題二: 第二冊手抄稿106頁倒數第三行「對於聽聞這個道理,隨自己的力量去做,這是最重要。你啊一定要聽了馬上去做,並不是叫你聽懂了,馬上做得到,一定做不到的,我告訴你。」師父說聽了以後要馬上隨分隨力地去做,但剛開始一定做不到,為什麼?
學員分享:
從第一堂課班長就告訴我們學習佛法是要聞、思、修,從聽聞開始,聽聞必須正確。而自己上完課後常覺得模模糊糊,好像講得都是對的,但終究還是要透過思考跟化為自己的想法,才能夠落實去執行。如果聽聞這個階段沒有分辨清楚,那當然是做不到,這是從第二個問題先想的。而回到第一個問題,既然做不到,為什麼說要去深入?就是因為我們的思和修都沒有做好,那麼修是行,就是要做,但是做又分兩個,一個是身體力行,這是行的部分,但是什麼時候可以得道?就是你親自去做以後,會去思考哪裡做得對,哪裡做得不錯,反覆串習,串習之後就會證得,證得之後就會得道;也就是說一種是做到,一種是證道。
另外針對班長的題目,最近特別有一些感觸和大家分享:近來參加過根本道場和慈心等義工活動,在前行時都會看一些影片,和班長上課一樣,都會提到要發菩提心,不要傷害一切的有情和生命。但是真正有感受,卻是在一次的義工活動中,親眼看見準備午餐的師姐,因為有螞蟻靠過來,很自然地就把便當拿到外面的草地上;而另一位師姐則很自然地,也沒有商量,就去撕了一包咖啡用的糖,一路灑到外面去。即使那時候慈心的考試馬上就要到了,師姐還是不慌不忙地做這一件事。我當下楞在那邊,原來上課時講的,看到真的是這樣在做。還有一次經驗,是參加廣培義工:看到一位師兄一個人抬洛神花茶茶桶,因為是有甜份的,所以桶子下面有一些螞蟻,當他直接把茶桶放下時,較資深的師兄看到,就很嚴肅地說;「你怎麼這樣子把它放下去?!」雖不算是呵責,但是從做義工時所看到的,真的就是這樣子在生活中行持,我才感受到,真的不應該。還有一件事,就是我在群組裡頭有史以來PO一個文,回應前一則師兄有關蟑螂的事情,內容是說可以使用清潔劑處理,又清潔又環保。以前大家PO文都會得到很多回應,但我的文PO了以後卻很久沒有人回應,心裡很納悶,所幸黑豹師兄告訴我,如果有一個方法可以不要傷害有情,應該是比較好的。
這次的作業給了我很大的感觸,想來應該是班長的用心,讓我們重新去思考聞思修,在還不能做到時,即使是在聽聞階段,我們要深入的地方還有很多。自己不管是在哪個階段,都要努力去思惟和反覆串習,謝謝大家!

文亞副班長收攝:
平常大家遇到境的時候,能不能反觀自己的心相是怎樣?然後跟法去比對,我應該要怎樣?這就是學了法要去用,而不是喜歡異類文詞,覺得很歡喜,然後下去以後就打回原形,做原來的自己,那這個聽聞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義工分享:
我剛才才被班長要求做一些分享,所以內心開始想應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個境,後來想到兩個理路:第一個理路是我很缺資糧,如果我可以用我的學習分享賺一些資糧,那麼以後的學習會更好;再來是如果我的心得沒有辦法幫助到大家,那麼我相信316班的師兄姐都很好,都會包容我,讓我在這裡分享。
針對上禮拜的作業,深入這一題,我是完全照著師父的理路在回答,會是比較簡明精確的答案,就是師父在手抄稿常說的話,思惟要深入的話,就是把聽到的理路,反覆反覆地聽,然後擺在腦袋裡面想,這是一句很簡單的話,但卻是我們真正要去做的。也就是說我們每次上課聽到的內容,要反覆反覆地去串習,串習之後還要常常擺在腦袋裡面去想它;第二是對我們聽到的東西要勝解作意,也就是說,為什麼我們每次的聽聞不一定能得到最大的受用?這可能是因為本身的資糧不足,聽聞的能力不是很好,但我們要想辦法發一個願,希望每一次的聽聞都能從一個最好的角度,去接受師長要教我的是什麼;第三點,目前課程進度講的是聽聞,具六種想,那為什要去講行持呢?可見行持對聽聞是一個很重要的幫助。如前面所說,我們在一個資糧不足的狀態去聽法,沒辦法真正領納師父全部完整清淨圓滿的意思,所以必須透過聽到馬上隨分隨力地照著去做的過程中,發現到自己為什麼做不到師父說的,察覺到自己的現行原來就像師父說的,就會嚇一跳,然後再去聽師父法語去找答案,我應該怎麼樣聽?怎麼樣做?可以一次一次看得更深入。那麼聽跟做一直交錯的時候,才能真正聽到師父衪比較完整的意思。

對於第二個作業,為什麼師父要告訴我們說一定做不到?我有兩個理路,第一個理路是我如果覺得自己做得到就不會努力了,師父這樣說,我才會警惕,真的是做不到嗎?然後發現真得做不到時,就會趕快去努力。所以師父的話是增強我要再努力的一個動力,因為我做不到嘛!第二個角度是假如師父沒有告訴我們做不到,那麼我們以為做得到卻發現竟然做不到時,會產生很大的挫折和打擊,反之,已經知道做不到,就容易接受,並且能更努力!

駱班長收攝:
這兩位同學的闡述非常好!為什麼要出問題給同學回家思考呢?一是因為上課討論時間不夠,二是擔心同學回家不再思考廣論,所以出題目讓同學回家想想。圓惠上臺的時候說臨時被指派,用兩個方式安立自己的心:一個是累積資糧。按照發心、累積資糧、圓成正覺這三個過程,累積資糧就是做不到、做得不好的意思,所以累積資糧就能夠無罪想,而且某個層面來說要利他才能累積資糧,所以心中安立了利他也能夠把自己放得比較低。第二個是她相信各位可以包容她,所以她如果做得不好,大家不會怪她,這個其實是有學問的。請看〈廣論 講說軌理P22LL06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白話消文如下: 如《三摩地王經》所說:「假定為了法布施的緣故,他人來請說法時,應該先這樣說:「我的學問不廣博,而您是個大善知識啊!要在您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大菩薩前面講法,我怎麼能講呀?」說法師應先這樣說,而不要匆匆忙忙地立刻就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如果對於佛法要布施,有人來請求的時候,一定要先說這句話:我其實學得不好,可是我相信您,您是大菩薩,您知道所有的內涵。雖然我講得不好,可是您能包容我,不要很輕率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就一個講說者,他仍然要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即使是相當有內涵,他也必須觀察你是不是一個聞法之器,如果你是聞法之器,即使你未請也應該說。剛剛分享的幾個案例,其實就是佛菩薩以人身在我們面前做給我們看,她能做到,我們有一天也能做到。案例中的師兄師姐和師父說的相反,師父說,你一定做不到,是讓我們無罪想;師兄師姐的表現讓我們覺得一定做得到,這些代表佛菩薩無所不在。在經論上佛菩薩以師父的話語表現,日常上以師兄姐的示現告訴我們一定做得到。所以只要心念一直在,佛菩薩無所不在的攝受我們。
三、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廣論P19L04-P19L05)
文亞副班長複習:
殷重修就是對於善知識告訴我們對於整個佛法的內涵,什麼該取?什麼該捨?然後要老老實實地去行持。為什麼在聽聞時一直在講行持?殷重修之前要不停的串習,要像瀑流水一樣強猛不間斷地去觀察、思惟,然後行持。行持之前要先了知,了知要先聽聞;聽聞是行持的前行,聽聞的目的是為了要行持。

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俱故呵彼,其禁行非圓。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又云:「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又云:「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又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廣論P19L06-P20L01)
瓊華副班長白話消文:
就像聽聞集說的:「如果有人多聞,卻不好好守戒,他在戒行上應該要受斥責,而且他的聽聞也並不圓滿。如果有人聽聞的不多,但是對於戒律卻守護得很好,那應該從戒行上讚歎他,而他的聽聞是圓滿的。如果有人既少聽聞又不好好持戒,他應該要受到喝斥,因為他的行持不圓滿。如果有人多聞,也能善護戒律,他的聽聞及戒行都值得讚歎,他的行持是圓滿的。」《聽聞集》又說:「雖然聽聞了善知識所說的最完整教誡,也知道如實修行的種種好處,卻行為放逸致使心性粗暴,那他的聽聞與了知就毫無任何意義。如果歡喜地聽見聖者的如理言教,而且身語都如理的照著去做,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具有轉染成淨令同行善友歡喜的修行友伴,也才能夠密護六根門頭,得到聽聞真正的好處,到達彼岸。」《勸發增上意樂經》也說:「愚癡的人到臨終時才後悔沒有好好的修行,沒有得到增上的基礎而產生極度苦惱恐懼,這都是因為平日貪愛空談,不好好實修的過失。」《勸發增上意樂經》又說:「就像在看戲的戲場裡,談論戲中勇士的功勞等等口沫橫飛,自己平白浪費了殷重修行的機會,這就是貪愛空談的過失。」《勸發增上意樂經》又提到:「甘蔗皮完全沒有果實的甜味,人們喜歡的甜味是在甘蔗的裡面,如果只嚼甘蔗皮是沒辦法嚐到甘蔗的美味的。言詞也像甘蔗皮一樣,唯有進入言詞的內涵意義,才能真正嚐到法的妙味,所以我們應遠離言說的貪著,不放逸、認真思惟法義內涵。」
   
   駱班長講解
不善護尸羅是指持戒很差,善護是指好好保護自己的戒律。聽聞集分四等:(1)多聞持戒差,謂聞不圓滿。聞不圓滿代表沒聽懂。(2)聽得少但能好好持戒,謂聞圓滿。什麼叫聞圓滿?因為聽聞很少,戒不完整,但有聽懂。(3)聽聞少而持戒也差,謂戒行不圓滿。因為所有的目標最後是行持。(4)聽聞多且持戒好,謂戒行圓滿。所以知與行以行持為標準。
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聞與知皆有,但因行放逸,故沒有一點意義。知與聞不是真正的關鍵,真正重要的是行持。何謂心藏?就是佛法真正的精髓所在。三眛是修定的成就,是整個佛法、止、觀,乃至一切成就的根本,所以真正的佛法最起碼要得到定。佛法真正的修行是中士道希求解脫。何謂知堅實?就是在止、觀上修定,繼而了解,人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在,人世間的萬物都是無常,剎那剎那皆是在幻滅,只有在佛法裏所得到的內涵,乃至於佛果是實際上有功德的。堅實是指解脫以上的成就。
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如果你喜歡聖者所說的法就會照著去做最後就會知彼岸。知彼岸代表度脫生死苦海。根護是行為上能守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持戒是攝心為戒,心真正能顯示出來的是要能夠守護六根(密護根門),如果我們守持的非常好,那麼所有的好朋友都是解脫空性者,這就是具忍有伴喜,忍的最高點是無生法忍,亦指空性,具忍也是解脫的意思。具忍就呼應了度彼岸。「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我今天沒有好好做,死時像我這樣的凡夫愚痴就會起憂悔。今何作是浪費時間。未獲根底極苦惱,根底指的是解脫輪迴。此是愛著言說失,言說失是只在文字上做學問,是個過失。

恭聽師父音檔:手抄第二冊P110L04P111LL1
文亞副班長收攝:
師父消文只有前面第一行和最後一行,中間一大段是在告訴我們尸羅。尸羅
簡單說是戒,但是師父問了兩遍瞭解尸羅的意思嗎?這代表很重要。師父說戒
的意思是調伏、清涼、解脫,這是唯識的定義。但是調伏了嗎?沒有,等到碰
到煩惱的時候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樣算懂嗎?所以沒有做、不能調伏不能算
懂。聽聞了以後要到真正行持還有一大段路,但是已經開始行持。知道了以
後就去做,做不到就懺悔,懺悔了以後再去做,然後一層一層慢慢深入。師
父還提醒我們注意不是在這個形式上面,但是不離形式,儀軌是幫助我們深
入最重要的。跟著戒條行持,煩惱一項一項調伏,內心就會慢慢感到清涼,
在罪業上也會一點一點消除,得到解脫,師父說這時候對尸羅就可以說是懂
了。
四、影片欣賞
文亞副班長收攝:
這兩支片子可以扣到今天的學習-病想。病想就是我不知道什麼是對我有利的。當我們用塑膠袋時會覺得塑膠袋對我沒害嗎?不會,因為很方便,容易取得又便宜;但是實際上塑膠袋對我們是有害的。看到抹香鯨的肚子充滿塑膠袋及魚網,我們是否思惟我也是兇手之一呢?上師呼籲徹底不要用塑膠袋。假使所有廣論學員都不用塑膠袋,繼而影響親人,再由親人影響更多人,如此一來很多有情就不會因此而喪生。

五、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廣論P20L02)
其賢副班長白話消文:
我們要將善知識看成佛,反之,我們隨時要把說法法師看成佛,然後發起恭
敬。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聖者教,久住於世。】(廣論P20L03)
我們要生起正法久住世間的想法,思惟如何藉著聽聞佛法的功德使得正法長
久住世。
駱班長講解
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聖者教,久住於世。
聖者即是佛,如何能夠由聽聞正法令佛的聖教久住於世?答案是依教奉行。人人都依教奉行,等我們再來時正法自然還在。我們對佛法都是一知半解,憑什麼讓正法久住於世?就是在緣起點照著去做。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如來亦是佛,把佛當作善知識,然後要隨順每一個境界的現起,憶念佛就是說法師,繼而發起恭敬,這就是勝解作意。聽聞佛法時一定要勝解作意,佛菩薩無所不在,說法師即是佛化現來為我們說法的。第五、六想既是勝解作意,那麼我們就必須觀想佛就在旁邊,也就是佛的境界,佛法又無所不在,也就是我們所在之處就是佛土,觀想著我們坐在聖土裡面聽佛菩薩說法。

恭聽師父手抄第二冊P117L01P118LL4
文亞副班長收攝:
 為什麼我們要對講法的老師視之為佛?因為如此才會生起恭敬心。恭敬心是進入佛法首要的第一環,佛法從恭敬中求。如果沒有恭敬心,其它的都不用談,也就什麼都得不到。如果我們去聽聞佛法,就算他是個普通人,也不可以懷著輕慢心,為什麼呢?師父說人有差別,但他講的是法,法是佛說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法恭敬。對法恭敬,就會對說法的人恭敬。師父舉了一個老比丘證得阿羅漢果的公案,為什麼他會證得呢?就是因為老比丘做到了專、誠、敬,由此可見恭敬是極重要。師父又說有恭敬心就不會起輕慢心,有恭敬心就不會對師長尋求過失。就個人方面來看,我們從聽法上得到殊勝的利益,佛是最圓滿的,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成佛,所以我們必需要以無限生命的角度思惟,再一步跟著佛學,走增上生道,然後最後達到究竟圓滿佛果。

六、回家作業
問題一: 第二冊手抄稿118頁第一行:「你有一念尋求別人的心,那個尋求別人的心,就是你一念流落在生死當中受害的地方。」請思惟師父為什麼會說尋求別人的心,而不是尋求別人過失的心,這樣我就會流落生死當中。
問題二:第二冊手抄稿118頁第三行:「佛總是把人家的錯,轉化成他的功德。欸,人家總總的煩惱,種種的不如理,他引發他的悲心,引發他的智慧。」佛看到的到底跟我們一樣不一樣?是什麼一樣,什麼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