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一輪)課程:親近善士(四)

課程親近善士()
時間:2014/12/3 ()19:00~21:30
主講: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音樂欣賞(福智青年讚頌)-第一縷晨光
二、人棍喻+離苦得樂+同病相憐
三、不能成就之因---對善知識起凡庸之想
四、於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五、你常常親近善知識?或拒絕善知識?
六、阿底峽尊者三大弟子 (1)敦巴尊者 (2)大瑜伽師 (3)阿蘭若師
七、修行是大智慧
八、何謂修行?
九、正知正念貫穿24小時的修行
十、十、影片—「心中的小星星」 Part 3

摘要:
一、音樂欣賞(福智青年讚頌)-第一縷晨光

吉祥月華  在天空輕輕漫照  銀輝遍灑  天香嬌嬈
芙蓉夢裡  清歌飄飄  勇士柔腸  千古輝煌
傾聽著  傾聽著  第一縷晨光  注入了  注入了  虔誠的心扉
傾聽著  傾聽著  第一縷晨光  漫妙的花在那一刻盛開  盛開
傾聽著  傾聽著  第一縷晨光  注入了  注入了  虔誠的心扉
傾聽著  傾聽著  第一縷晨光  我的渴盼  我的渴盼  燦爛  燦爛的盛開
我的渴盼  我的渴盼  燦爛  燦爛的盛開
    
二、人棍喻+離苦得樂+同病相憐

‧李齊醫師(George Ritchie)所著「死亡九分鐘」一書,其中有一段故事,描述比爾在二次大戰德國集中營裡倖存下來,他幾乎認得集中營裡的每個人,還能暗地裡幫助許多需要協助的獄友。雖親見妻子兒女死於德軍機槍掃射,悲憤莫名,但心中卻隨即轉念:這麼多猶太人是死於年輕德國士兵心中的恨,其實這些年輕德國士兵是無知的,很可憐。這就是「人棍喻」的應用。
人棍喻的本質--人和棍子都只是工具,那麼誰是主宰者?
他打你原是為了離苦得樂,結果卻得到更大的苦果。他無知,而你還去回打他,你也是無知。一旦被仇恨心所宰制,無疑就成了輸家。
‧當大家都是無知,都有病,那麼把所有人和我看成同一國的人,同病相憐。憐並不是憐憫,而是慈悲心的展現。想想看每當被別人挑動起來時,若最後戰勝者始終是瞋恨心,那麼這一生註定會是輸家。

三、不能成就之因---對善知識起凡庸之想 (廣論P31  LL2)

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
‧「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師父法語:大乘功德的多少,都依靠善知識啊!現在你們那些人對善知識,你看起來
他看成平庸的凡夫,請問功德從哪裡生?請問功德從哪裡生?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一樣啊!所以我們常常都要看看那個經典,反省反省那個經典。上一次已經說過這個老比丘,今天這個地方另外說一個公案:有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她非常虔誠地供養這個三寶。那麼佛世的時候,那個供養都是請那個出家人到家裡邊應供。那麼她常常請一個老比丘,那個老比丘確實不懂得什麼,不懂得什麼。吃的時候是滿好吃的,吃過了這個開示是講不出來的。但是呢,那個女人對他非常恭敬,一再地請。要我們現在的話,你能夠開示都不一定能恭敬你,何況你根本呢啞羊一個。要我們看見,「這個……」欸,她不!她非常恭敬。那麼在這裡請完了以後求他說法,可是因為這個老比丘自己都不懂了,他總推三阻四,總推掉。她一面恭敬地請,一面老推;他是越推呀,她是越恭敬。
有一次以最好的這樣去恭敬請來,請來了以後,請完了以後又請他說法,他這一下,唉,實在是難受得不得了,結果他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句話,不曉得要叫他說什麼。就看見那個女的,在那個地方下面跪在那兒聽。而那個女的呢,因為她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慢,越來越恭敬,總覺得:「我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她沒有一點點用反方向去想。所以她跪在那裡,頭都不敢抬起來,心裡面一直至誠恭敬地,一方面想自己哪有不對,一方面緣想佛法。結果那個老比丘看見那個人坐在那裡,那個優婆夷這麼虔誠地跪在那裡,正好趁她看不見,偷偷地、輕輕巧巧座上下來嘛,就溜掉了!
溜掉了以後啊,這個女居士還沒注意到吧,她還是至誠恭敬地,只是覺得:「他為什麼還不講啊?總還有原因。」她就是自己想,一再地想想、想想,想得以前世間固然苦,現在求取佛法還是這麼苦,還是毫無意義啊!她越想,是越想跟法深入,越想深入。本來佛告訴我們什麼?苦諦。平常是浮淺的一面,因為她的信心慢慢地清淨了,所以跟煩惱不相應,越來越自己淨化了內心。結果,開悟了!證了初果。哎呀,她歡喜得不得了!再抬起頭來一看哪,欸,那個老比丘跑掉了!哎呀,她感激啊,然後她就跑到僧團裡面找那個老比丘,她要感謝他。結果那個老比丘根本不曉得這件事情,他逃回來了以後也見不得人,關起來就不願意出去。那個女人跑到去感謝他,他以為來……哎呀,大概吃過了以後不告而別有什麼問題,她越找,他越害怕。結果這個女人卻是一定要找到他,結果後來找到了,找到了以後就說那個公案。啊!那個老比丘聽了以後,無比地慚愧,發了個大慚愧,結果那個老比丘也證了。《雜寶藏經》上面有這段公案,你們仔細看看。…

‧遇到境,如果自己的心總是責怪別人,從不內省,結果只有自討苦吃。剛才那個公案,
女居士自始至終對老比丘都是至誠恭敬地沒有一點慢心,只有想自己有沒有哪裡不對?哪裡做得還不夠? 最後內心淨化了。結果,開悟了;遇境,回頭看看自己的心,老和尚很慚愧,發起了大慚愧心,卻證得了。
‧韓國有一大師曾說他學法只學了兩個字—謙下;謙下就是恭敬心,若對老師的恭敬心沒有生起,根本和法不相應,怎麼可能學有所成。
  
四、你常常親近善知識? 或拒絕善知識? (研討)    

‧讓你周遭的人都覺得舒服,這就是一種修行,因此你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但這句話對自己說可以,對自己的老師不可以。因善知識有一重要任務,就是讓弟子不舒服,藉以改正弟子的錯處、調弟子的心性。
‧依教奉行,簡言之,就是親近善知識;而一遇境,立刻生起對抗的心,就是一種拒絕善知識的表現。舉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譬如老闆叫你去做,你就埋頭做,愈受挫折,往往收穫愈大;反過來,老闆叫你去做,你不聽,還和他對抗,大概沒有多久,就請你走路了。如果老闆的指示錯了,或不合理時,該如何?他是老闆,所以儘可能還是先接受,努力配合,有問題再請示老闆要怎麼改。

五、於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寶雲經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廣論P36  LL1)
經上說的很清楚,如果這個老師告訴你的是和法相違的、是不合理的話,你不要去做。
這也是我們修行「依法不依人」的原則。
‧【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廣論P37  L2)
依著法、照著道理你不能做的話,你就婉轉、善巧地向老師報告不能做的理由。如果因此被老師罵了,就認了,但對這個老師的恭敬心仍然不可失去。
 
六、阿底峽尊者三大弟子 (1)敦巴尊者 (2)大瑜伽師 (3)阿蘭若師


‧種敦巴主要為阿底峽尊者做翻譯,另外也要打雜,就像現在說的總管。大瑜伽師主要為         
阿底峽尊者做飯,料理飲食。阿蘭若師是三位大弟子中唯一的出家人。
阿底峽尊者示寂以後,衣缽傳給敦巴尊者。傳衣缽最重要看有沒有弟子相,並不在出家與否。其中阿蘭若師哭得最多,因為敦巴尊者和大瑜伽師都比他學得深入。阿蘭若師是出家人,修習多半只在文字相上琢磨用功;其他兩人平日多雜役,行持時遇到的困難很多,反而再再進步。
   ‧佛法非僅文字,經論也一直以公案、例子告訴我們,佛法是深入我們的生活的。

七、修行是大智慧

‧惡友行相?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廣論P40  L6)
師父法語:這個就是指出惡知識的行相,惡友的行相。第一句話已經包含了全部了,「無信」,沒有信。那麼這個信,大家要注意,不是說我信佛,不是,不是「這一句話」,這一句話不算。信的特別的行相是「淨心為性」,那我們怎麼判斷那個淨心為性呢?所以一定要具慧。信的特質,說你能夠淨除煩惱的,淨除煩惱,如果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這個人一開口,你已經了解了。平常我們常常會談論是非,一開口,你曉得:欸,對不起,他既然在這個是非當中,他這個心當中不乾淨,在煩惱染污當中,馬上遠離。所以真正修行人,他必然是。
 你說真正修行人是非都不談嗎?談!什麼情況下呢?要辨別清楚,怎麼樣去惡從善他辨別得很清楚。是!但是他絕對不是像世間上面的這種談論是非的方式,這個我們要差別弄得很清楚。修行絕對不是大糊塗蛋,修行是決定大智慧,他對任何一個行相判別得非常清楚—是啊、非啊!但是他的判別是什麼?曉得怎麼去去染轉淨。喔,這個壞的,你怎麼樣去淨除它,怎麼樣防止自己不受染,淨化,然後怎麼樣去幫助別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有這個毛病,你如何去幫助他,當然你還曉得他的病根何在,所以你一定對方也知道他,可是這種知道的,跟平常我們在煩惱當中這個行相絕大地不同。你後者的知道,你完全不動,所以你能夠他的是非看得很清楚;另外一種的話,你自己完全纏在裡面,你也不曉得自己染污不染污,實際上呢,一團黑。所以前者是正分別,這我們必須要的,後者是妄分別,這是我們要去掉的。而我們所以能夠去掉妄分別,就是靠你那個正分別。

‧惡友行相這麼多,但師父只講解了「無信」,為什麼?因為「信」是進入佛法的基本門檻。信的特別的行相是「淨心為性」,性的本質是淨除煩惱,心裡一片清淨,這也就是慧。所以說「淨心為性」就是慧,當信心達到最高點的時候便能產生智慧。
‧修行人和世間人談論是非的方式有何不同?世間人依法所談的是和非,修行人會回歸到佛法的本質—「離苦得樂」去思惟,佛法談的是真正的苦樂(內涵),而不在對、錯。所以說修行的大智慧,要先辨別是非的本質為何,然後去轉染為淨。佛法不談政治因這和苦樂無關,至於分對錯,更屬於個人的見解。問題如果不去探究本質,而只是爭論見解,這就是染污。一定要清楚判別本質,才會對生命有所悟。

八、何謂修行?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廣論P45  L6)
‧修行就是讓我們的心不斷地緣在善法善念上,使它安住,並保護自己所修的善法善念。
人隨心而動,心若趨向煩惱等障礙,不免會造作惡業。所以修,簡言之就是護心,護自己的正知正念,讓自己的心能夠趨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安住在善所緣境。

九、正知正念貫穿24小時的修行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廣論P45  LL4)
‧對修行這件事,除了要發起猛利誓願,最要緊在憶念正知。當我們遇到境,念頭會興起,
正法會告訴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如果生起的念頭是不如法的,要靠正知的力量把它抓回來。用正知把心維持在正念上,這就是護心,也是修行。
   
十、影片—「心中的小星星」 Part 3

[回家作業]修習軌理:正明修法與六加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