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聽聞軌理(五)

課程:聽聞軌理()
時間:2015/11/11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一、克服惰性(習性)
    → 要靠思惟勝利、過患
    → 一拉一推才夠力

手抄第2P43L03 P44LL01 克服惰性
班長提策:
在物理學上有一個叫靜摩擦力,任何東西,本來是靜止的,要推動它,要加一點力量。相同的,眾生也是一樣,要他持續做一件事很容易,當習慣養成,要改變那個現狀很不容易,一定要有好處給他,才會願意改變,而且還會在利益上做比較,利益夠大,才決定要不要往那方向改變,這是一種拉力。
舉例:如老闆要你加班,就在心裡開始衡量加班的好處,和早點回家吃飯陪小孩老婆來做比較,好處夠大才會心甘情願的加班,這就是拉力。
還有另一種是老闆下最後通牒,如不願加班,就不用來上班了,這叫作推力。
一個人要改變,在本質上要有兩種力量,一個是拉力,一個是推力,管理學上就是胡蘿蔔和棍子。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和世間法的思維一樣,也有兩個東西,你這樣聽聞有甚麼好處(胡蘿蔔),不這樣聽聞有甚麼壞處(棍子),主要的是要我們克服原來不願改變的惰性,所以先以思惟聞法勝利(拉力)和不聞法的過患(推力)來開始講說。

聽聞佛法,要在實際生活面、工作面上配合,經由不停的思維進而跟著轉變,此為聞、思、修,才可得佛法真理,因為佛陀本來是個人,說法是以人性為出發點,以人性的角度慢慢切入佛法的思維,會發現佛法可以和生活、工作結合在一起,對生命產生助力,如此就不會排斥佛法。

二、正聽聞(菩提地)
     1、無雜染
       1)離高舉
       2)離輕蔑 (敬重法、法師、不生輕蔑)
     2不應作意法師五處(如理作意)
        『不應忿恚  隨順正行』
         → 最大的加持  視為莊嚴
         → 反求己過 不看師過

三、廣論P16L07 P16L13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 ~ 起承事聞法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斷不尊敬。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不應作意五處所者,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如《本生》中亦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對於法與法師,我們內心都要發起恭敬承事。如《地藏經》說:「我們要專一、淨信、恭敬的聽聞佛法,千萬不可以毀謗佛及佛法。對於說法的法師,要視之如佛。」用獅座等種種最恭敬的方式供養他、承事他,斷除心中所有不恭敬的念頭。應如《菩薩地》所說而正聽聞。在聽聞正法時()應無雜染心()不應對善知識在五件事上非理作意。無雜染心包含兩件事:1.要做到遠離高舉心。其中包括把握每一個機會去聽聞;內心要恭敬;發願種種承事;不可忿恚師長;要隨佛的正法修行;不看師長過失,要由此六事而聽聞。2.要做到遠離輕蔑雜染心。其中包括恭敬法與法師;對於法與法師不能產生輕蔑心。

我們內心對師長不應有下列五種非理作意: 1.行持不好2.出身不好3.形貌醜陋4.文辭粗俗鄙惡5.所說的話不順我意。有這五種念頭,我們就不想跟著師長聽聞學習,會棄捨師長。如《本生論》也說: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認真調伏自己的心。用歡喜的眼神專注的看著師長,就好像在飲甘露水一樣。我對善知識要生起恭敬、專一、至誠的心,內心清淨無染,就好像一個病人聽從醫生的話,一心一意的承事師長,聽聞佛法。

班長提策:
何謂應時聽聞?就是隨時把握聽聞的機會。
真正的應時聽聞是把握毎一個機會認真聽聞,對法的希求心達到很強的程度,不在乎環境、時間與體力,不論是要跋山涉水或是那位大德講法。
應時聽聞為何放在“離高舉”之下?為何不能應時聽聞?因為把自己看的很了不起、很尊貴。到底是我還是師父在學法?這就是我與菩薩的想法不同!

四、不應作意五處所:
    1. 戒穿缺(持戒 與 行持不好)
    2. 種性下劣(出身家庭不好 )
    3. 形貌醜陋(長得醜陋)(我們到底是聽法還是去看人)
    4. 文辭鄙惡(書讀的不多、文辭使用粗俗)
    5. 所發語句粗(不是他講話不好聽而是所說的話不順我意)

真正的好老師是不一定對您說好聽的話,而是針對你的缺點來說,我們世間人都是顧面子,而佛法是講法情。

五、修學佛法的兩大條件: (1)正知見 (反觀自心) (2)精進行 (勇悍為相)
我慢: 1.我執最明顯的外在行相  2.我高、你低  我對、你錯  3.處處地方以我
       為中心
法相: 1.法理在我們心中顯現的行相。
      2.文字只是法相百千萬分之一。
      3.要在對境時,從自己心相中去比對、去認識。
      4.初機學法、要從認識法相開始。

手抄第2P44LL02 P47LL03 專信恭敬聽聞法
文亞副班長提策:
師父說我們對法、法師要恭敬,最重要的是恭敬心。在聽法時,我們的態度應如何?要一心至誠恭敬、專一、將全部精神都灌注在聞法。在世間上,有所求、有所目的時,會專注(如:想得到文憑就會專一),聽聞佛法也是這樣,聽法的目的是要離苦得樂、得菩提果,所以要專一、全神灌注。

“信”就是敬信心,“恭敬”這是很重要的,而我們平常會容易恭敬嗎?(聽法時面對法師時會恭敬嗎?)我們可以檢查我的心?因為平常都緣在“我”,都跟這個行相走(慢心、傲慢),我見我癡就不能專一,所以要有恭敬心才能斷除慢心。

更不應該毀謗法及法師,“毀謗”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尤其是毀謗佛法。佛法是無價之寶,它可以帶我們出離生死、可以解脫任何問題然後得到究竟的快樂。

喻:有位大德祖師(量很高的修行者)在路上聽一個路人講法(非常恭敬在那聽),而跟隨的侍者很不服氣,因為覺得該名路人講的還不如侍者,老師怎麼去聽他講法,有失大德的身分。這位侍者就是在謗法。
而這善知識(祖師)的德行就不同,他覺得他聽該名路人講法得到了兩個好處:(1)隨喜(2)再次修行(串習)

我是什麼行相?祖師大德又是什麼行相?
所以要用法來淨化自己、調伏自己、修善自己“止惡修善”。

五、恭敬法(法為佛母)
1.恭敬法才能感念佛恩師恩。 2.人會錯、法不會錯。 3.應機不同、圓滿一樣。
4.相應處下手、誓願學整體道次。 5.念念相應、念念歡喜。
   
觀功生信  念恩生敬  心清淨得無上菩提

班長提策:
相信才能專一,恭敬才能相信,起點是恭敬。觀功生信,念恩生敬。一個會感恩的人,會感父母的恩、也會對眾生感恩,進而對眾生恭敬,對所有人有一定的信心,聽到所有人說法,都會有所收獲,因為他專心、專信恭敬聽聞法。專信恭敬聽聞法的目的要擺的很清楚。學法的目的是解決生命的苦難之處,目標清楚的人不看老師的過錯。

我們常常評論他人的不好,其實是認為自己很好。之所以能看到他人的過失,其本質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有那樣的過失,如果本身不具有那樣的過失,是根本看不到他人的過失。而看一個人的功德時,是無法同時看到他的過失。

在活動中當義工,雖然很認真的工作卻又不斷地看他人的過失,例如認為他人當義工在偷懶,其真正的原因是他認為偷懶可以得無上菩提,羨慕他人不做事,而其實自己也很想不做事但卻又必須要做,所以看不慣他人不做事。須了解當義工的目的是為了調自心,讓心清淨而得無上菩提。不是做義工就可得無上菩提,而是透過做義工,將心調清淨心清淨就是無上菩提。若當義工時,雖努力的做事,心中卻雜染不斷(不停地看別人的過錯),反而墮地獄,小人枉自為小人。

七、師起如佛想 (視師如佛)
    → 我要成佛  以佛為師
    → 會全心全意去學 去恭敬
    → 善人是師   惡人是資
    → 菩提樹王要大悲水灌溉

手抄第二冊P47LL04P50LL11 師起如佛想 善心是師 惡心是資

駱班長提策:師起如佛想,視師如佛,關鍵還是“目的”,師父的話語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宗“我要成佛”。 碰到誰我都把他當成“佛”,好比說像是在照鏡子,毎一個人都是我的鏡子(鏡子裡是佛),照久了你就是佛,所以叫視師如佛。(所有眾生)

班長總攝:
禮佛拜佛的本質是我要成佛,要在自心上產生恭敬心。所拜的是未來的目標,讓您產生恭敬心的。因為需有個形象讓心中的目標明顯,讓成佛這件事具體化,故以不同大小的佛像攝受不同的眾生。


毎一個人本質上同時具備三種行為:(1)善心(好的)(2)惡心(壞的)(3)無記心 (不好不壞)。與人相處,不論對方是誰,以其“行為”為師,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而非以人為師。善心是師、惡心是資糧,都是我們成佛的大悲水,如此不停的在自心上調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