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十八)

課程:親近善知識(十八)
時間:2016/08/03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一、班長提策起心動念決定未來--由入座的選擇來看業相
1.座位的選擇,是一種會不會去關顧他人的思考結果。這個思考時是否會考慮到他人的念頭,就是造成以後感得果報的因,因為當我們此時的念頭無他人時,未來他人的念頭中也就不會有我。
2.怯懦心理,不做不錯。看到別人如何,我也如何,不能勇悍站出來承擔。現在對他人種畏縮怯懦的因,未來自然感得他人對己退縮怯懦的果。

學佛的關鍵,在明白每一個念頭影響著自己與週遭所有人的未來,業果就在一念之間。學佛不是有能成佛的高深大法,而是在學起心動念,怎麼做能方便別人,這一念念也就在打造增上的路,打造自己未來的三種果相,感得生命的品質愈來愈高尚。

二、本週誦文熟文進度
第二修信為根本〜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廣論P31 LL5 P32 L2)
修信為根本
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第一偈)
常憶念 師父對我們的恩德,學習如何對師長修信念恩。
再複習學佛的地圖-科判,目前學習進度在科判第二頁表五
甲四 ->乙一 ->丙一 ->丁三 ->戊一 ->己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何謂「修信為根本」?
廣論P31 LL2 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對師長的信心,修信心,是得到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本。換句話說,信心是種能得到一切善法最好的工具。LL3《十法經》: 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佛是如何產生的呢? 信是最殊勝的工具。「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所以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一切時刻都要依止於自己對師長的修信。信的重點在修字,為了讓工具能產生效用,不停反復地熟練就是修。然後才能用信這個工具得到善法的所有功德。「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對師長沒有信心的人,無法產生功德。「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不用這個工具的人,就好像佛種被火燒焦了,不能發芽產生佛果。所以有信才能進入,無信就會退,信是進退門是德本,是累積一切功德的基礎。是否為佛教徒的認定在於其皈依心,大乘的進退門是菩提心,一切善法的根本則在於修信。

廣論P31 LL5《寶炬陀羅尼經》則將信的所有功用列出。「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信是學佛前面的準備基礎,一切善法的產生,保護、增長全都靠修信。「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是信的目標,信的相反是懷疑,信能去除對師長的懷疑,長養功德,獲得增上生。並具有能達到中士道度脫生死苦海的解脫,與上士道到達佛淨土成就佛果的兩種決定勝。「信無濁穢令心淨」信的本質是除去煩惱。佛和我們的最大差別在於其最高智慧,來自於極清淨沒煩惱之心。對師長的修信,能滅除一切煩惱,讓心得到真實清淨。「能令離慢是敬本」滅除煩惱是透由去除我執,我執的根本相狀為我慢。對師長的信能產生恭敬,敬能除慢,然後令心淨,得佛果。「信」這個工具能除掉一切的煩惱,讓我心淨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其能讓我們離開「我慢」。「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所以信就如同人的手和腳,能讓我們前往獲取想要之物,是個最殊勝的成佛工具。

Q: 為何對師長修信就能離慢?為何有信就有敬,就能離慢,令心淨,得佛果?
駱班長:老師的定義是至少某方面比我們強,能教導我們。若瞧不起教導的老師,帶著慢心,沒有信心和恭敬心,是學不到他所教的東西,這也是種子被火燒了的意義。學佛之人若連對師長都無法升起信心恭敬心,那對一般的同行善友,世間有情,又如何談修信念恩。對善知識修信是做學生的起點,而在無限生命中,生命的本質,每個人最基本的角色,就是學生,因此對學習的對象-老師,懷恭敬心是極為切要之事。但我們為何對「對善知識修信」如此簡單的觀念都不能完全認同?是因我們自小對父母,老師都是某方面尊敬,某方面不尊敬,從沒有100%恭敬和信的經驗。我們對師長的信可能只有50%,但是學佛所說的修信為根本卻是要達到100%才能對所有法全面的吸收領納,所以我們目前無法信的狀態,對學佛成就有極大的障礙,所以我們對「信」這件不熟悉的事,是須要不斷練習和修的。

Q:全信是否等於迷信?
駱班長:信與恭敬是態度,先正住,全面領納後,具慧再慢慢透過思考檢擇。但重點是,無論他人教會我們的是淺是深,是對是錯,我們都是因他而成長的,對這份讓我成長的貢獻懷有感恩與恭敬之心,而不因其教的不是我要的,或我成長了,就對其起慢心,這個就是修信,這份會感恩所有眾生的心就是100%純淨信的滿全,是能得到一切功德,一切善法的根本。

Q:為何會對救護我們的善知識起凡庸想?
駱班長:接下來宗大師舉敦巴尊者請問阿底峽尊者的例子,說明對師長沒有一直修信,就會漸漸產生對師長起凡夫想的過患。因為人性的關係,時間久了,我們就是會看到師長所有的缺點,慢慢將他當成凡人,唯有不停地修信,把老師的地位不停抬高,才能一直處於可以全面吸收領納其法的狀態。
另一則是有人大聲請阿底峽尊者教導的例子,阿底峽尊者苦笑著回答,「我耳多好得很,什麼是教授?就是你要對師長有信心哪,有信心哪!」對師長的信心包含兩種信,第一,必要相信自己具佛性,必會成佛,才會在無限生命中找老師。第二,師長會帶我成佛。而信有多種,在此講的信是對善知識的信。

Q:手抄稿第三冊 P45第二段,為何 師父會以父母不會瞧不起子女的喻,來說明我們沒有理由看不起師長?
駱班長:此喻用子女等同於眾生,學大乘佛法,要比母親對孩子更疼愛一切眾生,那怎能看不起一個眾生,更何況他是師長。眾生對師長修信最大的門檻,是因對他人不如己之處會起慢心,而無法做到百分百的淨信。但 師父以老師就算有地方比你差,可是,既然我是佛弟子,我自然要以恭敬愛戴一切眾生的理路來遮斷我們起慢心的理由。此生不起恭敬心的關卡一剪除,就能再度進入修信之門。且依此修信理路慢慢發展,同行乃至於仇人都會變成善知識,因為擴充到後來,一切眾生都有利益我的地方。如同釋迦世尊原是密教中所謂的自性佛,也就是自己德行都圓滿,很早就成就的佛,但對利他並沒有圓滿,因此生生世世來學習如何利益一切眾生的善巧方便。從自性佛要成為自他圓滿的佛,唯有靠眾生讓衪學習才能圓滿。所以 師父點出了我們深埋在心中的真實心相,提醒我們學佛之人,只有練習將所有眾生視為善知識,才可能真正對善知識做到100%的信。

Q: 手抄稿第三冊P47~49的公案,女居士與老比丘是如何證得?證得什麼?
駱班長:P48 L7P49L1「女居士一方面想自己哪有不對,一方面緣想佛法…她越想,是越想跟法深入…平常是浮淺的一面,因為她的信心慢慢清淨了,所以跟煩惱不相應,越來越自己淨化了內心,結果開悟了!」女居士能一直想起佛法,表示她平時必定有認真修學佛法,有時時聽聞,完整的學習,於是在反觀自心時,佛法就能現起。此時她思惟到苦諦,所有苦諦內涵就能在現前升起,了解到其真實不虛。若其又能從十二緣起明白生就是苦(緣起經中提到老死是生的過患),看到生老死的本質是苦諦,苦來自於無明煩惱,因此產生強烈出離心,下了要解脫煩惱的決斷,因而證得苦諦,得到初果。因此能證果的關鍵之一是法理的熟悉度,造成她在反觀自心時,心中能有正法升起。

P49 L6L7老比丘聽了後,發了個大慚愧,結果也證了。老比丘慚愧的原因,是因那女居士將能證果的原因歸功於他,這份至誠的恭敬心,讓老比丘對比慚愧於自己學了這麼久這麼多的法,卻無恭敬心。當他升起了恭敬心時,原來因世間煩惱所遮敝的法就源源不絕地現起,一面慚愧,一面正法現身,在反覆地深入思惟中,證了果。

此公案中女居士的行為也是本日義工前行的發想處,從根本著手。成佛就是要學佛,佛就是看一切眾生都產生歡喜心。女居士看到老比丘時,也產生歡喜心,覺得老比丘一定能幫他。在有強烈歡喜心和正法攝持的前提下,她自會極為恭敬老比丘。當境出現時,她定反省自身,於是正法現身,看清老比丘在教自己什麼,此時老比丘就如同佛陀化現為她說法般,讓正法在她心中一項一項地現起。所以所有的眾生都能讓我們成佛,關鍵是我們能否和佛一樣,視所有的眾生為佛。佛菩薩愛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都讓衪們產生歡喜心,都能產生正法。若我們下決心要學佛,就要思惟我和佛的差別,為何我對所有的眾生都有意見,無法升起歡喜心。我們因緣中的每個人,都是生命中的老師,因為他們實際讓我們學會事情而成長,是有恩於自己的,要對他感恩。若我們對一般世間有情修信有障礙,不能明白他教會了我什麼,而心懷感激的話,我們也絕不可能對善知識做到真實全然的修信念恩,是無法成佛的。

而 師父手抄指出的都是深藏在我們心中的問題,我們要很謙卑地和 師父學廣論。一念一輪迴,真實的關鍵就在念頭中。對所有眾生修信,要從學習如何對師長修信開始,而我們可以從以往的師長下手,先檢查自己對他們心中真實的想法為何,一項項地找到破除自己心中的不信處,升起真實對他們的感恩而修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