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二十)

課程:親近善知識(二十)
時間:2016/08/17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一。讚頌:想上師
文亞副班長:
上師從小就在找尋他的上師,這首讚頌是上師對師父深切渴盼及思念所創作的一首讚頌。詞曲意涵提到「師師相承永不斷師師相承永不斷,菩提路上師永隨菩提路上師永隨,」我們走菩提道一定要跟著善知識,那這善知識也不是只帶我們一生而是帶我們生生世 世。師父曾經說過只要你自己不放棄,我很樂意陪你走完最後一程。

二、領讀三十八攝頌
三十八攝頌宗喀巴大師作的,把整本廣論收攝成三十八偈
看字慢慢讀,隨文作觀讓法義在心中生起

三、學員提問&駱班長解答:
Q:發願有用嗎?
駱班長:發願當然有用,可是你要知道發願為甚麼有用?基本上人的本質是
一個識體、一個心識,是這個心識把這個身體抓著,硬說這個身體就是這個
心識,比如說「我」就是有一個心識,抓著受精卵把它孵殖起來以後呢,就
說這個身體就是「我」,這時候在某一個層面上呢,他慢慢的把原本的心識
忘記了,而大部分的思惟都是在物質界上。

那麼發願到底有沒有用呢?發願是誰在發願呢?是這個心識在發願,而且呢
若誠心發這個願的話 (這時後心識說:我一定要做到、我一定要做到這件事!)
不論現世肉體是否有做到,可是這個願就被這個心識帶到生生世世,所以發
願非常非常有用,比你做的事還有用。

比如說你這一世做很多事情,它其實是為了要增強原來的願所做的每一件事
情,都是為了你心識上的願越來越強把它不停加強,把它帶到下世去,而不
是你在這一世做的什麼事情帶到下一世去,是你做的事情滿了你心識上的
願。

Q:廣論中有一個「所」,「所」這個字怎麼解釋?
駱班長:廣論32頁「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所就是指尊重。在白話時就不翻譯,可以將原文看成「此復弟子於尊重」。

Q(1)對於師父、上師、父母、長輩,觀功念恩感覺可契入。但對於平時抱怨東、抱怨西的兄弟姊妹要修觀功念恩時在很難契入?請問如何契入?
   (2)工作上對老闆上司修觀功念恩相對容易,但是對於下屬及不敬的下屬修觀
      念恩有點困難。
駱班長:「修」的本身呢!就是這件事情不是我的,我很少,或者我幾乎沒有!所以呢,我要用「修」這件事情讓這一個好的品性、這一個好的善法在我心中一點一滴的生起。所以當我們說修觀功念恩這件事情,它本質上是我沒有的。比如說對於父母你有沒有觀功念恩呢?理論上也沒有。對於你的上師、師父,你有沒有觀功念恩呢?理論上也沒有。可是你感覺聽到以後很契入,是什麼意思呢!?誒!這件事我感覺比較容易。容易跟你又是兩回事。

其實對於師長有沒有修觀功念恩,要從什麼地方來思惟呢?你想報恩嗎?若想報恩就是有修觀功念恩。比如說,我們在學廣論的時候仍然是覺得說整個課程應該帶給我很多的東西,可是呢,跟福智團體我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加入師父任何志業,你就沒有觀功念恩!你能體會嗎?父母對我們好,我們習慣別人當然爾對我們好。可是我們並沒有觀他的功、念他的恩。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開始對別人觀功念恩。如果知恩會圖報,就會對父母所愛的兄弟姊妹觀功念恩,相對上司下屬老闆員工相處也是一樣的,因為員工知恩努力工作,公司一團和氣,並肩作戰!
Q:若是把師父的法照印在磁磚上,可以當壁飾、可以表框永不退色,是否也要
   得到授權呢?
駱班長:這肖像權問題當然要授權!如果需要師父法照向團體申請就可以的。

Q:常常聽到空性有多殊勝,倒底什麼是空性?大家都說空性可以斷煩惱,自己開始很
   渴望。請問生活中怎麼想、怎麼做,是證空性的根本正因呢?
駱班長:因為班長沒有證空性所以不知道證空性的正因是什麼。學理上,就理論上來看有兩大正見:業果正見和空正見。師長常說只要業果不停的深入不停的深入,理論上會走到空正見。
       業果法則:業果緣起!所以顯然業果緣起法則有沒有關係!有關係?空正見說性空緣起、緣起性空!表示空性和緣起也是有關係,空性和緣起是一體兩面。
       生活中怎麼想?怎麼做是證空性的根本正因呢?→緣起法。每一件事情你本來認為說這件事情就是這樣,可是開始碰到每件事情就說佛法裡面說這個事情要這樣想要那樣想。逐步的碰到每個境界就說我原來想的不夠周全,應該按照佛法這樣想!其實談到緣起之法,會對業果很有感覺,會逐步走到空性!會想到因緣之法我們並不理解!想不清楚!這就說,人世間真的不圓滿!任何一件事情我要找到它的緣起因,我是看不清楚的!我要好好學,慢慢的對於自己很多的見解會打破,對於自己的情緒會打破,這時候會一步步開始深信業果而且會走入空性。
班長提到50%老和尚,老和尚說他看到任何一件事情的原因只會說我看不到50%的真相。老和尚謙卑表示自己的思惟是不周全的!當你對於每一件事情都說,我對於這件事情認知是有限的。也表示說你開始接受所有的緣起!
智者說「什麼叫空性呢!?不是你所想的那樣。」每一個法都是因緣而起!所以每件事情別妄下結論!
本週消文熟文進度:
一、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廣論P34L2P34LL3
文亞副班長收攝:這一段是講我們怎麼能夠修對善知識的信心?宗大師說要從
師長中層次最低的做起。他只教你四句偈,哪怕他自己修行不好,你還是一
樣視他如佛,只看功德,不看過失。因為一個偈子當中,就能夠包含一個完
整的內容,那就是讓你積聚成佛的資糧。
寶雲經說:你只要跟著老師學,慢慢累積善法,不善法減少,不管這位老師情
況如何,都對他敬信愛樂,恭敬承事,能這樣做,最終都可以圓滿菩提資糧。
斷除所以有煩惱,但在做的時候,不是一味的順從而行哦,而是對於善法當
順從而行,對於不善法則不順從。所以,寶雲經說的是,依止尊重,諸善增
長,不善損減。那麼,這是怎麼得到的?後面猛利問經就在說明這個。
要怎麼做?為甚麼可以得到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如猛利問經說的:你從他聽了
多少開示,就要多少劫至誠懇切地以所有財利及安樂資具來恭敬承事共養這
位師長,報答他的法恩。這樣做其實仍不足以還抱他,因為受用終有窮盡,
法却能使人獲得涅槃的無盡果位。這是唯一的報答方法。却是得到諸善增長,
增長了自己的法身慧命。

恭聽師父音檔:手抄稿第三冊P67LL7P69L2
其賢副班長整理師父開示重點:
(1) 你要想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必須要的條件:你要先幫助你自己。
(2) 你要觀功念恩要從自己最親的父母先著手
(3) 因正果圓,種惡因得惡果!種善因的善果!

駱班長收攝:學佛,是自己把自己弄好,自己都沒有力量能夠淨治你的煩惱,
怎麼幫助別人。因為凡夫看不見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煩惱!不知道自己在煩惱
中,連煩惱出來了都不知道!所以觀過念怨在不知道的狀態下產生了!知道你
就不會看人家的問題! 因為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怎專門去看人家的問題
!所以觀過念怨是一個習慣,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
師長教我們,在師長身上比較容易看到師長功德,可以在師長身上開始學習
觀功念恩(可是我們也沒有做)。對於師長要非常認真的觀功念恩。這時候慢
慢就會發現到我們對很多人不知不覺在觀過,慢慢會發覺自己怎麼又在觀別
人的過失呢!所以要學佛法淨除自己煩惱!只要能看到煩惱!就能用正知正見
破除煩惱。
我們的父母都不是聖人,但他對我們有恩,因正果圓,你好好觀功念恩,那
麼來世就有人照顧,至少我們會在人道以上。每件事情要從因地著手!
業感緣起,對於每件事情乃至對自己的父母觀功念恩基本上他是一個等流,
而這個等流跟你在六道中輪迴到哪一道很有關係!所以你越會觀功念恩你越
是在六道裡能處於比較高的地方,相對就處於比較低的地方,六道中輪迴在
哪一道跟觀功念恩很有關係!

《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
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Q:師父消文談的是諸善增長?不善損減?(手抄第三冊P70L3)
駱班長:師父主要講不善損減!為甚麼?因為我們目前現形不太會對師長修信
念恩,然後心中有種種的煩惱和邪見,會看到種種師長的過失。所以寶雲經
師父開示主要告訴我們不善損減的這一塊是我們現在特別要去注意的!

師父說:「他有什麼了不起?我憑什麼恭敬他?」他說起來好像自己很得意—
那慢心很好,實際上這是最可憐、最愚癡的人!(手抄第三冊P76L8)
Q:請問他可憐什麼?
駱班長:畜生、餓鬼、地獄無法學習!假如一個人因地等流無法學習,會走向
?他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地獄、餓鬼、畜牲道。所以師父說這是最可憐愚痴
的人,這樣一個人他走向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道。所以觀功念恩很重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