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一輪)課程:十二緣起 (二)

課程:十二緣起 ()
時間:2015/5/6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l   十二因緣
l   因集緣生
l   ﹝過去前生﹞:無明、行、識
l   無明:看不清真相
l   行:業(造作善業、惡業)
l   識:業的影響力
l   ﹝現在此生﹞:(1)名色、六入、觸、受 (2)愛、取、有
l   名色
l   六入六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l   何謂六入?遠離是個極為重要的法門
l   觸:根、境、識三種和合
l   受:苦受、樂受、捨受

課程摘要:
一、讚頌:又見你的容顏  www.youtube.com/watch?v=vxk7QcPyvcU
二、 課程內容:
()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或十二有支,十二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

班長提策:
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生死循環,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死,不斷流轉。而此一流轉的因果:從過去「無明」「行」和「識」的三支因,緣起現在世的「名色」、「六入」、「觸」、「受」的四支果。又從現在世「愛」、「取」、「有」的三支因,緣起未來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謂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不已,這叫做輪迴,其根本因即在煩惱和業,致造成生死的苦果。
就十二緣起因果的關係來說,由「無明、行、識」(過去因)到產生「名色、六入、觸、受」(現在果)的關係,以及從「愛、取、有」(現在因) 產生出「生、老死」(未來果)的關係,就像昨天和今天,以及今天和明天的關係是一樣的。而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會強調今天的重要;而十二因緣在現在世中占了七支,既有果又有因,也是我們最應該把握的。

()

因、集(不停的愛、取、有)、緣、生(重、近、串習、先)
班長提策:
四諦當中,集諦就是講流轉生死的道理,它有四個行相:因、集、緣、生。我們過去造下很多很多因(這是),這一世我們還不停的累積一些東西,使過去的因成熟,經過不斷累積和滋潤(此為的行相不停的愛、取、有),於是業的力量會越來越大,接下來它一定會感果;就像埋在土裡的種子,有陽光、水的潤發,種子會不斷成長,最後會發芽、結果。緣,就是等到這一世的緣份盡了、生命終了(死緣到了),於是下一個緣份生起(感得)
講業果時,我們曾講過業感果的次第是隨重、近、串習、先。也就是生死當中,業的感發一定是重業最先成熟、引發。其次是臨終前,在心識中先現起來的那個業會先引發(最接近死亡的業);再來是生前串習深的習慣,習慣越強就越先感果;若都沒有,那就是先造的業先感發。

因、集、緣、生告訴我們二件事:(1)死亡不可怕,因為不死就不生,無常帶來死亡,卻也帶來新生命。死在生之前,所以我們無需怕死,唯一是怕生到不好的地方去。(2)無論過去做了多少壞事(),只要不去滋潤它,就暫時不會發芽;我們應在這一世為生命好好做準備,該瞭解的去瞭解,該做的去做對,這一世都是好念頭,當然會先結好果,只要每一世都是好念頭,原來的惡業慢慢枯萎掉了。過去的讓它過去,關鍵在把握現世。

影片(2):十二因緣
影片內容敘述2500多年前,古印度有摩羯陀國琉璃王,將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全數消滅的故事,說明因果不虛的道理。藉此思惟人來到世上,不能避免生老病死,愛恨別離之苦,是誰在主宰?而露出獠牙的凶猛死主,正等在那裡……
藉著佛教一幅著名的「生死輪迴圖」,得知實修十二緣起,可以脫離輪迴,由此也可知,十二緣起的殊勝。

班長提策:
這部片子聲音吵雜不是影片壞了,而是代表世界本是如此。我們煩惱、心動的現象也是如此吵雜。我們一直處在雜音中,念頭一個接著一個,所以說煩惱之相是極不寂靜。我們平常會明顯感受到的是物質界的喧囂,很少去感受心靈其實長時間處在吵雜的狀態下,而我們還不自覺自己是在煩惱中。只有偶然夜寂人靜時,仰望天際,發現當月星空,此時若把心中雜音也蓋掉,心靈剎那間恢復清澈,會感覺到極度的寧靜和喜悅;另外當科學家有新發現時,往往心靈也會出現一片寧靜和歡喜。
這部影片的畫面充斥著災難和死亡,影像將強大死緣的意念,交織在正常的生命現象中,透露出生命真相,其實就是死了生,死了生,循環不息。片中還出現不少以自然現象和人類生命作比對的鏡頭,譬如萬頭躦動的螞蟻,影射人們的汲汲營營;河道的分支岔流,好比身體錯綜的血管血脈;而一個身體,在某個層面來講,頗像一個宇宙,宇宙無盡的星球,恰似人體無限的細胞……作者回歸到以生命和外境的相互比較,讓這部影片展現出他對生命的自覺。生命,只有痛苦沒有安樂,最可怕的就是還須被業力推動著往前不斷地流轉生死,沒有開始,也沒有盡頭。
最後藉由一幅佛教的生死輪迴圖,表達:想脫離輪迴,必須瞭解十二緣起的殊勝,而生起希求心。」

 (



班長提策:真實義,是指空性或無我的道理,在這個上面的無明,為真實義愚;由於這部分的內涵比較深,我們暫時不講,課程內容先以業果愚為重點。


無明 → 信業果、不明業果
     → 創造自以為是的因果
     → 生生世世僥倖度日

班長提策:
我們每一個身口意都在不停造因,所以很難從某個果相上去找其起始因,因為我們看不清楚是那一個因才會造成那一個果。我們相信業果,但真的看不清楚,所以是無明。舉例來說,我們認為用功讀書就會考得好,但有時僅隨意唸了唸,卻考得還不錯;又如,我們認為誠實是最上策,但有時選擇說實話,偏偏結局異常慘烈,而有時欺騙對方,倒反而讓自己呼嚨過去了。這個時候,自己可能不太信業果。再舉一例,要趕上公車須闖紅燈,否則下一班車要再等20分鐘,一定會耽誤後面的事。照規定闖紅燈是不對、不安全的,唯當時闖過紅燈之後,竟一切順利無比,這樣的經驗會讓我們覺得僥倖也會有好結果。這就是創造自以為是的因果,就是無明。當心存僥倖時,我們普遍造的業,都是惡業;而僥倖度日,我們的識種子裡一定是黑業多於白業。

我們起心動念,應時時刻刻把業果放在心上。然而眾生因習性太強,常不自覺隨順自己的習性而為,像這樣不信因果,或者相信自以為是的因果,該怎麼辦?
第一,先相信善知識,再慢慢走入相信業果,經多方觀察求證,一直到確認不疑,就會真的深信業果了,而信到最高級,智慧就生起。第二,多看因果故事,如雜寶藏經裡面有許多公案,內容皆發人深省。第三,現階段我們看業果,看因就好,把因做正、做好,不必去理會果。

2.行:業(造作善業、惡業)
班長提策:
行是一種很強的力量,它的發動是有次第的,一開始是起心動念,再來內心會有一個強大的驅策力,然後啟動我們身、語的行為。從起心動念到生起強大驅策力,若一路稟持著正知見,由正知見驅動所做的會是善業;反之,若為無明所驅動,那麼所做的就會是惡業了。在行的背後,通常會出現知見和情緒上的問題,必須靠聞思修,讓正知見現前。
要注意我們有時未必會真正認真去分辨造業背後的驅策力,致有些善行是污染的。例如晚上11點半,孩子尚未返家,也沒打電話回來。母親主動打過去關切,但口氣可能不佳,結果本來是善意,卻鬧到不堪的結局收場。又如甲殺了乙,我們起心動念時,若認為乙可能也做過壞事,或是乙也有做不對的地方,就某個層面來講,我們對乙沒有慈悲心,此會障礙我們修習慈悲心。

影片 (3) : 余佳文和他的超級課程表
大陸一個90後的青年--余佳文,14歲開始做生意,高三時為自己賺進第一桶金人民幣100萬元。開過許多家公司,但也做垮過許多公司,有自己一套邏輯想法,目前經營的是APP軟件平台,業務如日中天。他定義自己是年輕人,不怕失敗,自認是一個活在當下、心無罣礙的人,賺錢就賺錢,失敗就失敗,爽朗快活過自己的日子。

班長提策:
.慢→如果能用慢對治自己的煩惱,那代表他是成佛者。
.這影片要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明,無明是明明看不清,卻自己以為自己有所本,按照這個錯誤認知,生生世世走下去,行、識、行、識,按照這個錯誤認知是因為本身沒看清楚,而用自己的邏輯永遠在原地打轉,就是框架,在框架裡原地打轉的時候,其實生命是沒有出路的;所以整個12因緣要對治的就是無明。
而我們根本不知自己在無明,無明造業,在識當中留下種子(輪迴的種子)


識:業的影響力
1)因位識―種子
     (造業後不會馬上感果)
2)果位識―成熟的種子,立即與精血結合,成為名色。
     (造業後的種子不斷被滋潤,轉成果位識就感果了)

班長提策:
果位識→是因位識的種子,碰到了受精卵以後,跟精血結合成為名色(其實只有色),而這個名是自己掛上去的,這個名是自己的識種子把它掛上去的,例如:手帕掛個LV的牌子就是LV手帕,無論掛什麼牌子,它就是手帕。
而你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的,你何時會死、會病,你是無法掌控的。
因位識→果位識,已經產生了一個身體;這個身體出來的時候,果位識把這個受精卵蓋上去,說這個受精卵就是我,我就是這個受精卵。
果位識這識田的力量加在這受精卵,你以為二合為一了,然後就產生了種種的東西。


名色
→名:心識(心理面)
→色:受精卵、身體(物質面)
→名色:當識入精血新生命開始的第一剎那到六根生起以前

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班長提策:
六入如同六個窗:如同一個空房,開了六個洞(),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扇窗讓我們靜不下來,所以遠離六入是個極重要的法門。
例:這廟寺蓋在深山,遠離塵囂,要讓出家人遠離原來的生活、原來的習性、原來的環境,
然後每天只做挑水、砍柴、煮飯、掃地這遠離的法門就是要密護根門,把六根門頭關起來。
所以名色有如一空房,但是一個名掛在這裡,就覺得這名色是一個人,然後這空房的六個洞,讓風不停的吹,這個心就不停的撥動。


觸:根、境、識三種和合
受:苦受、樂受、捨受
無明+觸─→受─→愛
觸─→受─X→愛

這個六根碰到外境就會產生識,什麼是識?
例:眼睛看到一個東西產生眼識,耳朵聽到一個東西產生耳識,根碰到一個境界就產生一個識,舌根吃到一個東西就產生舌識,所有眼、耳、鼻、舌、身這個識整體是沒有反應的,它只是接觸到這個東西,這識只能辨別;這識真正回到了意識才會產生反應,眼、耳、鼻、舌身所產生的識,這五個識會和意識結合而產生了辨別的作用,所以名色六入觸,觸之後產生到最後的意識,產生了辨別的行為就產生受,受就產生苦受、樂受、捨受。
眼、耳、鼻、舌、身最後接觸了以後產生了受。

無明+觸─→受─→愛
無明+觸,所產生受後面會產生愛。

觸─→受─X→愛
沒有無明的觸產生的受不會產生愛。
班長總結: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名色是一個空房子,每件事情前面是因後面是果:

無明產生行→行產生識→識產生名色→名色產生六入→六入產生觸→觸產生受


上是第一重因果,重點要記住名色是一個空房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