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自他換與六度前言
時間:2015/7/29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讚頌:靈鳳箜篌曲
箜篌寂然已長眠
神思悄然躍琴弦 撥動著是誰的想念
幾分婉轉幾分甘甜 千谷花香萬山鳥語 彩蝶蹁躚紅紫碧綠
幸福如春滿開天地 芳霏似夢靜靜降臨
晶宮彈箜篌
唱詠無死歌 靈鳳舞霓裳 花雨繽紛落
晶宮彈箜篌
唱詠無死歌 靈鳳舞霓裳 花雨繽紛落 花雨繽紛落
註:箜篌,係漢代的一種撥弦樂器,有點類似西洋樂器中的豎琴。
關懷員轉述如俊法師對於【靈鳳箜篌曲】這首讚頌的理解大意:
箜篌寂然已長眠-表示每個人內在的佛性,通常在一種沉睡的狀態。
神思悄然躍琴弦-突然有一天得到三寶加持,內心的佛性被觸動了。
撥動著是誰的想念-這時候,我想念起我的上師,同時也意識到我的上師用祂更深的想念在攝受我,因此我才能在法上有一點點的進步。
幾分婉轉幾分甘甜-內心充滿了與法相應的喜悅,開始在無明中改變了。
千谷花香萬山鳥語,彩蝶蹁躚紅紫碧綠,幸福如春滿開天地-人與法相應的狀態有很多種,生命會被翻轉改變,有的人對法相應甚深,可以快速淨罪集資,意識到毘缽舍那之法,由穢土轉變為淨土。
芳霏似夢靜靜降臨-「似夢」是暗示與空性相應的狀態,由無明趨向空性,對外境不再執著;靜靜降臨如同內心的寧靜革命。
晶宮彈箜篌-水晶宮殿:示意希望內心意樂純淨圓滿;持戒的人要持到內在動機越來越淨化。
附歌部份佳璋副班長提供參酌:
晶宮彈箜篌-水晶宮裡持清淨的律儀。
唱詠無死歌-宛若在無限生命中傳唱。
靈鳳舞霓裳-恰似天界裡的一塵不染。
花雨繽紛落-正如佛菩薩的普攝眾生。
最後,如俊法師提到靈動、方便、智慧這幾個詞,並希望大家在唱這首讚頌時,不要唱得太沉悶,要能跟意象結合,唱得靈動而有感。
二、正行:
1.
入行論「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
影片:「施比受有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FolKGSILk
關懷員引言:
佛菩薩看眾生是平的,我們看眾生是垂直的。為什麼我們不能恭敬窮人與壞人?對窮人與壞人為什麼不能生起恭敬心?
學員:窮人與壞人只是形容詞,都是人,好壞都是主觀定義。
駱班長:談法時,我們不要談應該是這樣,而要談心中是這樣。主觀對壞人起恭敬心是容易的嗎?什麼人你會恭敬他?
學員:值得恭敬的人,如老師、師父、父母等對我有恩的人,或社會地位輩分高的長輩,對長官或公司主管則是尊敬,心中是有上下之分別的。
駱班長:在佛的眼中,我們又窮又壞(心不純淨),但是佛對我們生起有恩的恭敬心,我們讓他成佛而產生佛法。我們要成佛,就要對窮人和壞人生起恭敬心,然後才能起平等心,有平等心才能生起大悲心。談佛法要誠實,誠實面對自己的困擾,主觀選擇必須要能社會標準準則上,分地位的高低;對有恩的人起恭敬心,是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對社會上的壞人、窮人和社會底層的人會憐憫,但不會恭敬。要知道富人和窮人是社會的擠壓現象,是一種不均衡的分配。所有的窮人成就了富人。
入行論說: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
有平等心才能生起大悲心。談佛法要誠實,誠實面對自己的困擾,主觀選擇必須要能改變,可是改變卻不容易,要有適當的法門,讓我們一層一層的推,推到我們自己心悅誠服,搞清楚到底怎麼回事,這樣才能改變。我們要成佛,就要從窮人和壞人的心中,慢慢地去滋養這個恭敬心。悲憫並非恭敬心,必須有恭敬心才能產生平等心,有平等心才能產生真正的大悲心。
這張slide很重要,我們必須誠實面對我們的情緒、知見,再慢慢抽絲剝繭,找到破解法。否則主觀選擇不是那麼容易打破,學什麼都沒有用!
2.
「魚子菴樹果,菩提發大心。三事因中多,結果者甚少 。」
關懷員消文:魚產卵很多,菴樹花開很多,菩提發大心,這三件事的因都很多,但是結的果都很少。
駱班長:菩提心發了願後,必須要心心相續或念念相續。也就是說每一個心念,每一絲心緒都要有菩提心願,如此菩提因才能修成正果。就像種子種下後,分分秒秒刹那刹那都在長大,沒有停止。
3.
「不執自言,不護自品,常數修心。」
關懷員引言:不執著自己的言語、意見、財產、身體,常常串習修正行為改變命運。(自他換)
駱班長:主觀選擇,主觀是我的心,要改變主觀是不容易的。所以對正法的理念,要不斷地串習,才能慢慢改變。佛法說愛我是苦,愛他是樂,要把愛我轉換成愛他。這種主觀選擇改變是很不容易的。對於我的想法,我的意見很執著。如果被駁斥或推翻,就完全不能接受,認為被忽略或不被尊重。因為累積了很多所謂的尊嚴,以及個人成功的經驗,讓職位越高的人執著也越高。所以,必須把「愛我」裡面的一些東西找出來,對於自己執著的想法要打破,職位越高,代表責任越重大,要將所有的冠冕黃袍都丟掉,維持自己的努力,加深自己的責任感,這才是不執自言。
不護自品,我們最愛的是我們的身體,延伸出來的財產、物品、孩子都連在一起。這一切所有的東西都是為了我的身體而存在,所以越愛護自己的身體,障礙就越大。我愛執的本質裡面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跟我相關的東西以及我的身體、孩子和財產等;另外一個是我的意見、想法;要慢慢將這兩種東西除掉。如果每一個人提出的想法都是為了利益別人,不是為了表示存在,那時,就不會執著了。自己的身體和別人的身體都是為了利益別人,減少對身體的供養,減少多餘的慾望,自他換就簡單多了。
其實,佛經有很深的含義,可是眾生總淡淡地看待,因為,不願意在自己的身心裡面,看到自己的障礙,假使看到,就會知道自己的障礙有多難搞。現在大家可以瞭解不執自言,不護自品是有多困難了。
4.
「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 。」
關懷員引言:自他換是成就自己的菩提道,應該勇猛精進努力地去做。
5.
「學習六度熟自佛法,學習四攝熟他有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佳璋副班長:現在我們進入六度四攝的階段,這也是學習佛法真正修行的開始,包含一切應該學習的原則及綱要,學習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以圓滿自利;學習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利他有情,這些都有它一定的次第,必定是從淺到深。
廣論P262L7~P262L9生起次第者‧
若能布施於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若具尸羅善防惡行‧則於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心於善緣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
駱班長提策:做到布施不顧不貪後,才可以放下而接受了戒律,受戒也較為容易順利,防非止惡,不做壞事了,對於他人的害及怨也就比較能忍,忍後不厭難行,能忍修行之苦,忍得住則易生精進心,認真持續的做,心就會定,心定後較易瞭解真實的東西,就能產生智慧;這就是六度的次第。
熟是成熟佛法,六度和四攝的第一個都是布施,布施可以成熟自己又可以利益他人;愛語是告知他人佛法的正知見,也就是六度內涵;利行則是利益他人,設法讓他學習佛法;同事則是自作教他,跟他一起學習佛法;這就是四攝的次第。
我們的廣論課就是在行法布施與愛語,班幹部及義工就是在做利行與同事。
* 請好好思惟,為何布施能成熟自己又成熟他人?以及這六度的次第是怎麼生起的?
6.
「上供諸佛菩薩,下施有情眾生。」(含攝一切有情境界)
佳璋副班長:對一切有情布施,其實,也應視為是一種供養,縱使文字上好像有上下的分別,那是要對狀態來說明,在我們內心中,卻不宜有居上對下施捨的那種心態,而仍應以供養的心來對待有情眾生。
駱班長:佛看眾生是平等的,眾生的心有分上下,佛講法是隨著我們的心來談,用分上下的善巧方便說法來讓眾生體悟佛法;我們要以恭敬心來作供養,上下就含攝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凡事供養都產生恭敬心,這樣才能慢慢走入佛菩薩的境界。
恭敬心的做法要用理智來做判斷,不影響決定;凡事懷著恭敬心,做法會圓潤,思想更廣闊,智慧就會提升。
一開始學習佛法,知多難行易生煩惱,若能持續學習,煩惱會讓智慧開通;煩惱即菩提,利益眾生的煩惱及障礙串習後,智慧會慢慢提升。就像是義工在學習及工作上,還能內自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這樣身心取得平衡,智慧就會慢慢提升。所有的障礙若是為了利益別人,要讓事情圓滿,那這些煩惱及障礙,本身都是智慧的前奏前行。在無限生命裡面,心存善念是唯一的生命準則。
7. 師父法語 手抄稿第14冊P213LL1~P214L9 111A 12:45~14:15
佳璋副班長:這段是師父告誡我們在修學之前的前行,修學之前必須要先瞭解:你為什麼要來修學?要修學些什麼?把握了目的,內容與方法才能深入,必要在理論上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產生堅固的定解,也才會發猛利的誓願去修行!
駱班長:我們要認真聽師父的帶子,從第一冊開始研讀學習。佳璋班長挑的這段手抄,就是讓師父告誡我們,在修學前要先問自己,我為什麼要來學?修學的內容是什麼?目的是什麼?隨時隨地問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否則就是浪費生命。這就是“覺”。
今天要告訴你們的主題是主觀的選擇,主觀不容易被打破,需要想盡辦法慢慢的挖才有機會打破。那你們要清楚你們想學什麼,要從你們的生命裡去找。想要離苦得樂,就要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所以現在你們的組聚要由分享改為交心,藉由交心讓別人幫助你改變你的見解,也經由每次聽佛法修正你的錯誤知見,一步步深入增上。
感受要從見解上去打破,譬如我們在開始所討論的”窮人”和”壞人”,我們必須把我們心裡面的相狀、準則抓進來,這就是知見。有了知見才能對你的感受作主觀選擇。
所以學習廣論就是學習有正確的見解,深植佛法深邃的內容,把新的見解打破舊的見解,用新的見解取代舊的見解;這就是堅固的定解,如此才能產生信心,發猛利誓願。
其實由這一段的學習,你們會瞭解我們以後是如何學習廣論。這一小段是一個總攝,師父會在每一個法類之前把“方法論”先講清楚,告訴我們一個整面的方法。我們心裡就按照師父所教的方法去學習,然後大家共同討論、詮釋,才能慢慢的深入瞭解。
8. 影片:「布施與捐贈-聖嚴法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ki7Hh0hgI&list=PLQhZ3pIN2ruXRv1JUiabJVhD1xheXI9rn&index=46
1. 布施有多重要?有何功德?
有形的布施可轉換為無形的功德,進而成為未來的福報(運氣)。把錢存在社會裡,造福大眾,又可以饒益未來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布施是一種修行嗎?
布施是修行中最容易做的。不只是狹義的指金錢,也可以用智慧、體力、時間甚至佛法來布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讓日子改善,也是一種布施。
布施的福德是以金錢的多寡來衡量的嗎?
功德的大小是以自己的能力範圍來衡量,不是以得到的利益大小做為判斷的。做了壞事可以用布施來彌補?是否用不正當手法賺來的錢行布施可以將功贖罪?用正當的錢布施是淨財,功德大。用不正當的錢布施是不允許的。假使事後發現賺來的錢是不正當的,馬上布施是可以將功贖罪的。如果明知是不應該賺的錢,拿去布施將功贖罪,這不是我們人間道德所許可的。
佳璋副班長:布施是修行中最容易做的。你們覺得布施容易嗎?對原本慳吝如我者,就連這個所謂最容易的修行,都不見得容易!也經過了掙扎,經過了學習,才積累了一點點的捨心,稍稍懂得少許布施的意樂與行施。
我的工作是推廣乾淨的飲用水,在還沒有學習前,我從來不會想到有一天我可能會去供養一台飲水機,因為每一台機器都有它的進貨成本及銷售業績,捐了一台,就是少掉一台,公司也就減損一台,我們又不是什麼大企業,必須得靠捐贈去節稅,負債千萬的公司,跟人家談什麼布施供養,即便很多師兄姐曾告訴我,要多供養才能淨罪集資,我還是在經過多年的學習後,才有了機緣及發心,供養了福企課第一台的飲水機,沒想到當下公司就賣了兩台機器。原本不以為然,只認為還真幸運與湊巧,卻沒料到供養了法人第二台飲水機,公司還是立刻就賣出了兩台機器,接著供養了第三台、第四台,狀況依然如此,於是,我不再認為這是運氣與巧合,反倒開始感到害怕,這冥冥當中,應是有我要學習的道理,我寧可相信,這是師父為要改變我慳吝的心的一種善巧,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境遇與感受,絕不是通則。然而從此,我開始真心誠意地去供養每一台機器,五台、十台、二十台,一心只希望讓研討班的同學們能喝到乾淨的飲用水,以方便其安住在上課與學習,甚且我們在公司立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章,只要銷售業績每達一百萬,就留下一台新的飲水機,準備供養給台北學苑的研討教室。總之,布施這門最容易的修行,還是需要一步一步學習,才能慢慢捨心增上。
駱班長總結:同學的分享是一種布施,義工布施時間、包子,而同學對環境的忍耐,以及同學來班學習等等也都是布施;師父強大的大悲心在營隊的法布施上。他希望把所有的錢都花在「法」布施上,希望越是社會底層的人,越能攝受佛法,由佛法得到安身立命。我們學員只要“認真的接納”,好好吸收法內涵,接納佛法對生命的改變,這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