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九)

課程:親近善知識()
時間:2016/05/25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摘要:
一、宣導影片欣賞—認識海洋的現況與對策
義工分享:因媽媽身體不好,所以辦理退休。除了上廣論之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護持義工,護持研討班及關懷班,心中發願希望來生能童貞出家,下一生比這一生更好。這一世的佛法學的很差,所以要種下精進的種子,將學習廣論的內涵,能在日常生活中行持,而不是只有文字相而已。

駱班長提策
藉由義工分享,和認識海洋的現況與對策影片有什麼關聯呢?整個漁業變化,就眼前來說,你我的努力成效有限,但在我們心續當中,已留下了精進的種子,下一世比這一世更好,一次一次地增上。
做一件事情真正的關鍵,不是眼前看得到或看不到的結果,而是造下精進的種子,對自己的等流有幫助,讓自己持續往正道這條路,造下精進的造作等流,一世一世來做,即使地球不存在,未來很多東西惡化,你我有好的造作等流,都會誕生在很好的環境裡,所以,團體要做這些的事情。
不要想自己所做對於漁業浩劫幫助有多大,而是要在心續中埋下利益眾生和精進的種子,生生世世讓它發芽壯大,團體投入了很多復育資源的工作,希望大家一起來推廣和參與。

二、上師對減塑的開示—保護生命,我不用塑膠袋!塑膠袋已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
駱班長提策
塑膠的起源本來是利益人類,塑膠的發展是減少樹木的砍伐及金屬的使用,而塑膠是塑化製品,它的形成是經過幾十億年高壓、高熱後所產生石油的衍生產品,所以很難分解。塑膠的真正關鍵問題是隨手丟棄,例如:瓶蓋、塑膠袋、化妝品塑膠盒等,所有拋棄式的塑膠製品,考慮要全面禁止,所以心中要造下護生的因,才能長久做下去,從自身做起,全力配合。

三、用心愛護地球,淨塑推動小組徵才說明
義工
團體成立淨塑推動小組,從自做推廣到他做的部分,由僧俗共組淨塑推動小組,企劃推動方案,先從學員開始承事,可從自己的緣起點隨份隨力去做,所以希望招募各行各業專業領域的人才,發揮專業經驗,才能整合運用,希望大家同心協力承辦師長志願。

四、課程內容:複習上週slide
1、博多瓦云:「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真實的悲愍清淨心)

我們在任何境界,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是苦惱的眾生,只要我們碰到的人,都能看成苦惱眾生,我們就有機會走上成佛之路,因是最真實悲愍的清淨心。

2、博多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

三學-戒、定、慧,這是出離心的基礎,通達實性是空性,悲愍心是大菩提心。我們每天碰到的眾生,都是苦惱的眾生,都是病人,所以他對我所做的錯事,我們都不應該生氣。應該以解決他的困難,想著如何幫他才是。三主要道是出離心、菩提心、空證見,有這三主要道,就能走入成佛之道。

3、多聞V.S.持戒(怯弱心的障礙)(學法換糖吃!!

多聞與持戒是同一件事情,而常常最大的障礙是怯弱心。如很多的義工活動,不報名最簡單。
所以推行善法行業主要就是要化解眾生的怯弱心,增強其慈悲心,以種下精進的因,善巧的引導眾生。以企業經營而言,能夠去除同仁的怯弱心,引導大家眾志成城往目標的方向走是關鍵。

4


因為我過去沒有造因,所以我現在不行。因此,現在我應該努力造好的因,現在造好的因未來就會好。這就是緣起之法。我現在最差的就是我現在特別要造的因;我現在最弱的就是我要特別努力造的因。所以我現在要很精進地努力,而眼前的因就是當下的起心動念,當下一念的善行善心,就是真正的修行。當一念一念貫穿起來,就是成佛的心。

5、瑜伽
(1)相應
(2)修行
(3)變成那個想法、那個行為

如果號稱自己是學佛的弟子,在法理上及行為上一定要特別注意。

6、波旬與佛鬥法
(1)「獅子身中虫,自食獅子肉」
(2) 相似法(法理上)
(3) 行籌(行為上)

不要因怯弱心說自己沒有學佛,而是應該讓周圍的人知道自己學佛,來督促自己當我的警察,讓自已身口意收斂,讓自已能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身語意,變得更好。這種叫勇猛的心。

7、末法得不到全德之師怎麼辦?
   (1) 要有修行助伴(尊重、同行、外護)
   (2) 半德四分或八分之一(下邊際)
   (3) 戒是根本

如果沒有全德的師長怎麼辦?那就要有修行的助伴,要有老師,要有同行善友,要有外護善知識 (:家裡的老婆/孩子/公司同事等…)

1/8有先後順序也有同時性,但以戒為根本。如:蓋大樓還在地下樓層打地基時,心中已有了六樓規劃的藍圖,這即為根本或是同時性與先後性的精隨所在。

8、初修業者,如何鑑別善知識?(手抄第二冊P243L3P244L9
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不大容易認得誰是你的老師,等到你有經驗了,又何必找老師?在找老師之前,肯定不能在實證上證得他比你高或比你低,要相信他比我好很多,他才能當我的老師。如果純粹從修持下手的話,很困擾,不大容易突破。假定能從多聞來輔助的話,聽聞以後,在實證辨別老師的能力上,會慢慢增加。

9、由善知識十德相看師父功德(如得法師20071214文字檔)
可從14316班部落格進入閱讀(網址:http://bw14autumn316.blogspot.tw/

五、廣論原文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消文:
第二能依的弟子需要甚麼條件?《四百論》說:「具備正住、具慧與希求三種德相即為聞法之器,有這三個條件才不會把說法師的功德看成過失,也不會將其他聽眾的功德看成過失。」《四百論釋》說:「如果具備了這三項條件即堪為聞法之器,那麼對於說法師的種種功德,就能只見功德,而不見過失。不只如此,就連聽聞眾生之所有功德,也就是對其他人,也能只見功德,而不見過失。反之,如果不具足聞法的德相,就算說法師所說之法非常圓滿清淨,但是因為弟子本身的過失強烈會把法師的功德執為過失,或者對說法者的過失,却反而執為功德。」所以,即使遇到具足圓滿德相的善知識,自己若不具弟子的條件,也難以了知這位善知識具有功德,如果要確知對方是能親近的善知識,必須自己具足這三種德相。

駱班長解說:
1.  能依學者。能依,能是主動,所依,所是被動。例如:手拿著麥克風- 能持,指這隻手,所持就是指麥克風。能依指我們-能夠依止善知識的學生。四百論裡說學生的我們,需具備三個條件:正住、具慧、希求。能夠辨別老師要靠多聞,多聞要靠正住,正住以後智慧慢慢升起來,就會覺得說這是善知識,然後好好跟他學習。這是有順序的。不停的聽聞以後就會愈來愈有智慧,辨別的能力就會愈來愈好。你智慧到哪裡,你的善知識就會到哪裡,你的智慧愈高,就會碰到愈好的善知識。這是我們需要具備弟子相。當我們是幼稚園孩童時,只想吃果果,對大學教授就不相應。重點是自己要認真多聞,認真聽,而不是去判別善知識。而當我們念到大學的時候,小學的老師還是我們的老師,這是我們要千萬記得的。每個善知識雖然有高低不同,但都是我們每一階段少不了的。所以要知道,即使念到博士班,而最初教我牙牙學語的爸媽,依然是我們很重要的善知識。第三條件:希求-是需求佛果位,成佛。如果我們了解這個,對最初的善知識更會感恩,因為那是根本。如同阿底峽尊者對金洲大師的感恩。

2.  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只會去看說者(善知識)的功德而不會去看過失。同樣地我們看得到同行善友的功德,看不到過失。因為佛法說每一位來跟我說話的人(每一個眾生)都是我們的佛菩薩,都是文殊師利菩薩來教我的。佛菩薩化現在上面的是我們的尊長善知識,在旁邊一起學習的是我們的同行善知識,以及家裡護持我們的外護善知識。所有的善知識他都是功德,不會將其功德轉為過失。

3.  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
說具三法,具足這三個條件。堪=能,能夠,能夠成為聞法之器。具備了這三項條件即堪為聞法之器,那麼對於說法師的種種功德,就能只見功德,而不見過失。不只如此,就連一般其他人,也能只見功德,而不見過失。反之,如果沒有完整的具備這樣聞法之器的條件/德相,則為我說法的善知識,雖然所說的法最圓滿最清淨,然=可是,由於學生過失的緣故,將善知識及同行善友的功德當成過失,對善知識的過失,却反而執為功德。
所以,如果要確實知道對方是能親近的善知識,必須自己要具足這三種德相。

4.  學生條件:
質:(1)正住(2)具慧(3)希求
量(檢驗標準):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所以學生的檢驗標準:質,就是要三種-正住、具慧、希求。量-學生的條件,不會去看到善知識的過失,只看到功德,量很大則依師的條件很強。且對於同行善友(平輩)看到的都是功德,沒有過失,那對於善知識的功德,幾乎已經圓滿了。所以,每天在我們周圍的同行善友-上課的,義工團體的同行等等,如果我們能看到都是功德,沒有過失,那就是我們學習能否成就的關鍵。

善行小點滴分享:
以前早上跑步運動時聽音樂,現在改聽班長上課的音檔。讓自己心裡一早就有純善的善念,不會往壞的方向想。現在如果看到開快車的人,就會希望他能平安,能安全到達目的地。看到媽媽載小孩子騎腳踏車,也希望他們都能平安。

本週作業:
1、聽手抄稿第二冊P244-P256 & 思惟討論P252LL41)老師為什麼縱容我?
2)老師為什麼喝斥我?
如得法師講述「從善知識十德相看師父功德」(網址:http://bw14autumn316.blogspot.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