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親近善知識(十)
時間:2016/06/01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摘要:
一、班長提策:
無常隨時會來 我們在學法上面的心要再加強一點,因無常隨時會來,我們也不曉得環境會變成什麼樣,
包括我們自己、我們的親人乃至地球上所有生靈,其實都跟大環境息息相關,環境的變化實在是離譜的快,用這樣的眼光去想,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真的要心存善念,然後趕快加強自己的善心善行,趕快把自己的心提策起來。
珍惜暇滿:佛想要攝受你,但你可能對佛法不相應,你未來仍然還在佛法的邊緣。你可能是一個蓋寺廟的搬磚塊的工人,事實上還在成就一個很大的佛法事業,可是你不是一個正聽佛法者,這還算好的;如果變成寺廟裡的蒼蠅,常常在經書前面繞來繞去,對經書沒感覺,也沒機會聽聞佛法,就比較愚癡。
如果我們有機會聽聞佛法而對於佛法感受不深,然後就算了,這樣離佛法漸離漸遠,如是因感如是果,換句話說,可能過去生跟佛法結了很深的緣,可是卻一直在佛法事業邊邊繞;是搬磚工人或是蒼蠅或是寺廟前的一隻流浪狗,會讓你在這種因緣裡頭混,可是你本身並沒有辦法得到佛法的攝受。學習佛法一定要體會暇滿的難得,真的很不容易。
師父的悲心讓我們每週來上課,想清楚上課的妙處在哪裡?如果上課能讓你在未來的一週裡,遇到很多境界,能以一個正法的觀念去看,原來會生氣的境界變成不生氣,原來很多事情,你可能會走在法律邊緣的,突然之間一個正向的心念,思惟了以後抉擇還是要規規矩矩走入正法;其實每週
2.5 小時心靈上的提策,對你、我的生命真的是太重要了!師父在開始宣講廣論的前七年,每次宣講廣論最後都只剩下師父一個人,師父每次談到這件事都掉淚,師父說為什麼眾生福慧這麼差,為什麼眾生不能享用這麼好的東西,所以師父天天祈求,不停的累積資糧,就是希望眾生能夠對這個法能有智慧、有福德能夠享用。你們會不會覺得,師父每天宣講廣論,剩他一個人會沒面子?如果你們這樣想就太愚蠢了。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和在家眾宣講論的。師父為什麼和我們講論?師父認為在家居士一直走結緣,太可惜了!
我們一般聽經、誦經都只是結緣,並不是真正的深入經藏,而學論就不是結緣了,他是真正希望得到佛法的智慧,用在生命上、用在生活上。 所以師父是把最寶貴的東西給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很感恩!
二、恭聽師父音檔:手抄第二冊P251L1〜P254L3
「堪為聞器。……我們也不必說羨慕他有這麼高的成就,他有這麼多的善知識,我們自己想
想看,如果這件事碰到我身上受得了嗎?你去好好看看這個故事,受得了嗎?這個是他的根 本原因,所以啊,這個地方特別說明要具足條件。」
駱班長解說:
密勒日巴尊者有這麼一個殘暴的老師,如果我們遇到這件事,我們會有什麼
念頭?最大的關鍵點是,假如這個善知識對你非常的殘暴,你就會出現一
個可怕的感受,這個感受會讓你起瞋恨,在瞋恨的情況下會離開,或不覺得
他是善知識,因這個感受是被屈辱的感受、被虐待的感受,然後這個感受生
起的狀況是把善知識打折扣並確定他不是善知識、不是我的老師。師父在手
抄稿這一段最重要的開示,善知識為何呵斥你?為何縱容你?我們在每件事
上不停的想、不停的想清楚,就會發現自己是個極為愚癡的人,也會慢慢看
到自己受感受愚弄的生命狀態,而且慢慢看到自己受包圍的時候,智慧大幅
下降的狀態,會做一些很不合理的判斷和不合理的行為,如果一個人有智
慧,他會去找出善知識為何呵責他,為何對他這樣殘暴的理路,為了這件事
再學三年,才能走入智慧的階段,這個叫做“正住”。 正住是正確的把心
安住在一個學法的心,沒有正確把心安住在一個學法的心,哪有具慧的條件
去判斷他是不是我的善知識,只要能正住者,必定具慧。
要隔絕感受的包圍:假如你又有錢又有負債,你把錢花掉,財富就減少,你
把負債還掉,財富就增加。換句話說你覺得把錢花掉,財富減少開心,還是
把負債還掉,財富增加開心? 就總資產來看,把錢花掉,財產就變少,你
把負債還掉,財產就增加;注意聽喔!人家誇獎你,你很開心,那叫做花錢,
那叫福德享盡;人家罵你,你心中不起瞋心那叫還債,你喜歡哪一個?他誇
獎我,是我過去的福德,我把它用掉了,他罵我是我過去的債,我還了,然
後我的起心動念都沒受影響,所以我把過去的債給還了!真正的總資產增加
是被罵的時候總資產增加,被人家誇獎是總資產減少,可是我們人啊!喜歡
人家誇獎,不喜歡人家罵對不對?我們人多呆啊!為何會這樣,錯在感受,
感受會讓我們變愚癡。我們的感受讓我們採取的行為是巔倒的,所以要隔離
感受的包圍以後,智慧才會生起。
三、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
義。故中觀 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廣論 P28 L7〜P28 L8 )
班長解說:
一群人有共同目標、喜好,聚在一起,叫黨。在宗教上共同學習的宗派,叫
黨。墮,是陷入。執,為執著。不墮黨執,指不要陷入宗派之爭。「由墮黨
惱心,終不證寂靜。」 是說學法的人對自宗正法的執著,會有煩惱心,不
能證得涅槃寂靜。惟他執著的是正法,雖不得涅槃,可能還是生天;而一般
人多執著非法(自認為的東西),因此泰半墮落。由於他宗內容也是善說,若
學法者堅持自宗,雖說是很有目標,其程度也很了不起,但因心未打開,即
使聽到他宗的義理,也無法得其妙義。這是師父對出家弟子講的,你我尚未
有黨執問題。
四、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廣論 P28 L8 )
班長解說:
捨如是執,即捨掉這樣的執著,也就是不執著的意思。為什麼凡夫對很多東西,譬如錢財、親人……學了幾十年的工夫、法…,都「捨」不掉?因為這些都得來不易的緣故。然而,這裡的「捨」,不是要你把「有」的東西丟掉,而是要你把心打開,不再執著於自己念茲在茲想要的那個念頭。
當我們念頭一直執著在一處,念念不捨的話,立時就變得狹隘了。以學慈悲和智慧為例,佛說學慈悲時要捨掉慈悲的執著,才能走入真正慈悲;學智慧時要捨掉智慧的執著,才能走入真正智慧。因此捨掉執著,把心打開,豁然開朗的結果,是發覺原本執著的那條路,可以多了其他風景;譬如母親對孩子的慈悲,要能捨去慈悲的執著,加上智慧的因素,那麼母親會知道如何做是真正對孩子好。從佛法的觀點看「捨」,即是把原來狹隘的觀念打開,把其他的「法」加進來,它可以變成另一條成就之道。譬如學持戒,若把忍辱、布施加進來,這時的持戒會完全不一樣;學慈悲和智慧時,加入善巧、精進等法要,可以走入不同境界。如果把「捨」字僅當作丟棄來認知,那麼學法和修行,易生退心。因為丟不開,所以很容易生起乾脆不學了的退心。所以捨,是捨掉執著,把心打開,讓原先認為唯一的路,加上其他因素後,也可以變成另一條路,就有機會理解「捨」即是「得」的道理。因為一個人心胸
擴大以後,自然能得無上智慧與無上功德。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意思就是把自己想要的這個執著捨掉,開展心胸,用更寬廣的眼光去思惟這件事,那麼就能敬重安住,並能得到其他宗派、師長的善說妙義。親教師和軌範師都是對自己有恩的師長。親教師,是幫你剃度、受戒的老師,是和尚,也是上師的意思;軌範師,是教授、講經等等的老師。
五、恭聽師父音檔:手抄第二冊P256 LL1~~ P259L3
其中 P257 L7 「……你真正把握住了解了以後,卻不是支離破碎,變成什
麼?非常燦爛,非常燦爛,就這樣,這個問題就在這裡。就像那個樹一樣,
假定你是長得非常好的根、枝,然後大的主枝、分枝,再分到細枝,葉、花、
果,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萬一你把握不住原則的話,一大堆堆在這個地方
的話,啊!你簡直不曉得怎麼辦才好。……」
班長解說:
此處非常燦爛,說的是各個宗派風景不一樣。因為在不同的宗派下學習,可
以看到原先自宗裡面沒有想、沒有思惟到的風景陸續出現。往左邊去,看到
左邊風景,往右邊去,欣賞右邊風景,向上走去,可看到所有風景,也體會
到像大樹的生命是從根產生,有根、 枝、葉、花、果等等,琳琅滿目,美
不勝收。像大樹長得有非常好的根、枝,然後大的主枝、分枝,再到細枝,
葉、花、果等等,從根 整個上去,一點都不亂,這也是師父的提示,要真
正把握住道種建立之意。如果我們能把佛法的整體架構看清楚了,那麼無論
自己學哪一門哪一派,學到哪裡,都很清楚,乃至還要學些什麼?非常明白。
以師父為例,師父是先學念佛法門,再學禪宗,然後學教法;學了漢傳佛法,
又學藏傳;每一次學,都一門深入,每次都覺得還未看到全部風景,為了達
到燦爛, 所以鼓勵自己不停的學下去。 如果不能把握住佛法整體道的次
第,所修所學是支離破碎,就像大樹的根本沒有把握住, 然後一大堆樹幹
雜亂的攤在地上,不曉得怎麼辦才好,絕對是大災難。
六、「混」是一個惡劣的種子,有這麼嚴重嗎?(手抄 P258L10—P259L3)
班長解說:
一堆有共同目標的人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你也跟著做,但你並沒有相同的
目標,只是跟著這群人,和在裡面,這叫做「混」。你在裡頭盪過來盪過
去,由於在本質上並無目標,心並沒有入門,所以要不了多久,自然而然
就被盪出去了。手抄 P260 L11「……慢慢、慢慢地連黨執都把握不住
了,……結果呢,混的人固然在混,不 混的人弄到後來也混了。……」所
以師父感慨的說,要想向上面去學,千辛萬苦,可是要向下流的話,容易
極了!混比黨執還差多了,更糟的是,別人雖然盪,他盪來盪去,還盪在
裡頭。我們現在盪來盪去盪到外頭去了。可見混的後果,好可怕!
七、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開說為五。若如是者可攝為四,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於法法師起大敬重,棄捨惡說受取善說。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廣論 P28 L10〜P29 L4)
消文:請參考消文平台
班長解說:
簡擇:即簡別、選擇。什麼是善說正道、惡說似道?善說,是聽聞了這種佛法,照著去做,可得到善果,這個就是走正道。惡說,是聽聞了這種佛法,走入相似道,會墮落,得到惡果。為什麼佛法不說是錯的,而是說相似道?當年佛陀和波旬魔王鬥法的公案,最後誰能破壞佛法?「獅子身中蟲」,只有弟子說相似法的破壞,因為它讓你以為是佛法。不要小看相似法的破壞力,很多宗教一個走錯、走偏,皆根源於相似法,最後卻發生宗教戰爭。無堅實品:即虛假的東西。所有跟「我」有關的東西,包括我的身體、生命,皆是虛假的。取諸堅實:相對來說,只有正法是唯一真實的東西,包括四諦(苦集滅道)、業果(如是因如是果)、三寶(佛法僧)。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針對畫中人講法,因畫中之人不會發心,而沒有發心動力,就沒有向上、向善的推動力,是故畫中人聞法是得不到一點幫助的。廣大希求是指學法之初,必須發菩提心,立下成佛的宏大誓願,如此才是大乘的弟子相。
本週作業:
1、聽手抄稿第二冊 P260 L4 第二段 想一想師父到底在講什麼?
2、《四百論》說,弟子須具備正住、具慧與希求三條件,才算是聞法之器,三條件中,希求排在最後;為什麼宗大師說弟子相的條件時,把希求排在第一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