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修習軌理(二十二)
時間:2017/05/ 17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一、正行課程:
(一)本周讚頌:幸福時刻
(二)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
障礙,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
。(廣論 P56LL5)
班長解析:
1. 我們談修行要確實,在吸收消化文字之前要先了解道理再看文字,班長談金礦銀礦如何冶煉成有用的東西。金礦銀礦銅礦挖出來的時候大多是雜質,金銀銅含量也不高,冶煉師父會用高溫加上種種的溶劑去燒,然後依金屬比重分流過濾出來。這時候的金、銅的純度約有95%以上,還要再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火燒冶煉,用種種的化學藥品反覆火燒再去除雜質,不斷提高金、銅純度。如煉鋼過程在物理性質上還需要去養它,金屬有類似細胞一樣ㄧ格ㄧ格的晶粒。為了讓晶粒長成更強壯、更好用,以增進鋼鐵的韌性、可鍛性等。同時為了提升鋼鐵的強度、硬度添加不同的合金元素,物質界是如此。要達到越來越好有兩件事:
(1)火燒,把雜質去掉。金屬的本性,是因緣合和在
一起,經由火燒讓它跟原來喜的東西分離,在修行上這叫熟轉生。
(2)水洗,各種溶劑、化合物以種種的溫柔的方法讓晶粒變成好用的東西,這叫生轉熟。
2. 在佛法學習上要跟過去我們很愛的東西分離,這叫厭離。要跟很好的東西產生喜愛這叫善法欲。對於善法要產生結合力產生好樂心。所以修行叫做數數火燒,數數水洗。火燒產生厭離;水洗產生潤澤、產生喜心,是有先後順序的。
3. 對經論相應,為甚麼沒有辦法修行?對於原來的習性、情緒沒有產生厭離,因為對於原有喜的東西,沒有認真分析過,讓自己產生厭離,學習佛法對身心沒有產生作用!對於正法的善法欲出不來。「對於原來喜的東西產生厭離,對於不熟悉的善法產生喜,這叫思惟觀察修。這個思惟觀察修在什麼狀態下比較容易出現呢?在心定的狀態。也就是在修止的狀態下,比較能夠產生思維觀察的力道。」所以佛法說一切的功德是止觀之果。
4. 有關支那堪布和尚公案,師父沒有談對錯的問題。歷史上有關支那堪布的對錯,各宗各派沒有定論。在藏傳佛法和禪宗所述不同,各有各的說法,關鍵在於無限生命中,學習的次第。在學佛法的時候要注意!永遠記得「我什麼不會」,自己本身對於佛法ㄧ定要確定自己什麼不會,所以對於別人的教法要稱揚讚嘆隨喜,從沒有要批評的意思。在講法上要注意,譬如說學習念佛法門的人不要對別人說:「你就念佛好了,其它的經論不要學。」這句話可以對自己講,不可以對別人說。我們只懂那麼一點皮毛,像我們這種狀態這句話不要講,因為我們沒有這能力及證量,有可能讓別人走錯路或斷了別人學經論的路。
5. 對於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是架構,架構是師父最稱揚的。任何事情一定有其目標,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講的最後目標就是智慧。學「戒」、學「定」是為了學「慧」。聞、
思、修是為了修。聽聞不是為了做學問。要把目標擺對。即聞、即思、即修,是次第。聞後不思,不如不聞。修行軌理是有次第,從道前基礎的共下士到共中士到上士的架構,ㄧ步ㄧ步完整了解,把「戒」紮紮實實的做好再進入止觀。「戒」是為了攝心為戒,把心收攝起來才能達到止觀智慧。真正的智慧要靠止觀雙運,它的根本是「戒」。而「戒」的根本是正知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架構就是正知見的骨幹,精髓掌握就容易了,所以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再去學戒比較輕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心才會定。
6. 論,講的是在止觀之前,要盡量學習觀察思惟,在行持之前要有戒才能走上止觀雙運的修行。修止,修觀之前要觀察思惟修。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指的觀察思惟修是主體,止修是輔助。因為有觀察思惟修,心越來越定,有止才能觀。觀才能達到智慧。觀以後又把止更上ㄧ層,所以叫止觀雙運。修止的前前後後有不停的思惟觀察,所以宗大師說思惟觀察是修行的主體。真實產生的力量是止修後的觀修,止之前有很多的思惟觀察,止之後有很多思惟觀察,學止的中間也有很多思惟觀察,所以宗大師說有止修,有思惟觀察修,破除執著經論只有止修的邪宗。
(三) Q&A
Q 1:前一晚讀經、論很開心後就去就寢,早上面對家人瞋心又起無法止
住,事後想想很後悔,覺得前一晚相應的經、論,累積的資糧被自
己火燒功德林,請問對於這種層出不窮的狀況如何解決?
班長解析:
很多時候事情發生要告訴自己這是「正常」,接納自己很重要。我們在
這裡所學的經論是皮毛,接納自己才上得去。看到境界還是原來的習
氣,想要改其實不容易。頂多改一點點,所以隔天早上碰到家人起瞋心
有點懊悔,對於自己學經、學論,資糧累積有限,這算正常的。我們學
過了未修中間,要24小時修行,學了一座法後不要忘掉法的內容,要讓
法在下次上課之前仍一直在我們身心裡縈繞,在身心裡去磨練。如何
學習心心念念?無論是成功或失敗,將累積無上功德。所有功德在心念
上累積,並不是學了法就累積功德,如果這個法在你念頭上沒有持續,
面對境界沒有產生效用,是毫無功德可言,只是種個善根種子罷了,何
時發芽不知道。碰到境界要反觀自心,把事情做對了,情況也會看得更
清楚、更仔細,會得到一個更好的結果。
案例:媽媽幫女兒買早餐買錯了,媽媽幫女兒買了燒餅,女兒生氣了。
碰到事情為甚麼會生氣?雖然說生氣有一個說之成理的原因,大家要養
成好習慣,不要否定自己,要想為甚麼生氣?把原因想清楚,把原來生
氣的理路想出來,找出自己習慣性理路。把習慣性理路裡錯誤的見解破
除,這習慣性理路才會被我們所學的法取代,佛法才出得來。因為平常
我們所有動作大都是反射動作,遇境界開心、不開心是反射機制,如果
不思惟去剖析不會發現要改。想想媽媽雖然買錯早餐,但媽媽的愛沒錯。
愛應該足以包容一份買錯的早餐,要只想到媽媽對我們的恩,不要執
著要吃什麼。這個念頭在心裡反覆思惟以後,法就取代了原來的習慣。
功德就出來了!
仁俊法師的公案:有一天,仁俊法師把鞋穿進去佛堂,法師為了改變自己
錯誤的習慣,於是反覆把鞋脫下放門口,再進佛堂,如此數次一個人一
直重複做著同樣動作,這叫恭敬佛陀功德,是很好的修持。
師父跟某某法師的公案:師父有個弟子常犯錯,師父就把他叫到跟前,
跟弟子說人難免會犯錯,以後你犯錯的時候,我是公開講你呢?還是私
下講你?弟子不講話,沒有回答,師父接著跟弟子說公開講有甚麼好處、
壞處,私下講有甚麼好處、壞處。假如私下說,你也聽的很清楚,以後
應該也會改,也顧及你的面子,我公開講對你壓力很大,但還有一個很
大的好處。就是對所有人有功德,因為你的過失所有人會知道這件事不
能做,所以對所有人有功德。師父就又問法師是私下跟你講還是公開跟
你講? 法師說:公開講。雖然公開講法師壓力大,但對所有人有功德,慢
慢的,法師對於不該做的事也會慢慢改過來。
修行就要幸福快樂,很多人在生命上無論多幸福,會找一些事情讓自己
很痛苦,大家要知道,我們為別人做些甚麼時,不能認為別人應該也要
為我們做些甚麼。在生命裡永遠應該要去接受日出日落、月圓月缺,所
有的緣分是因緣合和,所有親愛的人到最後要離我們而去.不應該為了這
件事情悲傷太久。我們很難碰到這種因緣合和的事不悲傷,但應該給予
祝福,因為每個生命旅程結束後,又會有一個新的旅程,這才是真實的。
給予別人祝福希望他擁有一個更好的人身,這才是對於我們親愛的人
更應該有的態度。乃至於自己慢慢的走到生命結束之前也要有這樣的
認知。所有生命的本質就是這樣:瀟灑快快樂樂的走,快快樂樂的來。
走的時候快樂,自然會到快樂地方去。所以養成自討苦吃的習慣,這是
墮落的根本。
甚麼是煩惱呢?就是自討苦吃,因為所有的煩惱它就是痛苦,惡因苦
果,善因樂果。自討苦吃是造了不對的因。當你一心一意想要快樂的時
候,心性已經慢慢走向光明燦爛,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Q 2:師父說:現在你不能修,絕不強迫,但是正因為你不能修,更要努力。啊!
說我慚愧啊!我好好地學,將來一定要學到。(手抄稿第四冊 P138 LL4)
同學提問:自己好好反省後,不會覺得感到慚愧,要如何思惟才會升起慚愧心?
班長解析:真實反觀自心才能問出這樣的問題!慚愧是善法的前行根本,真實反觀自心就會發現,我們心的狀態是這個地方我懂,這個地方我不懂。不懂還會說班長這裡沒講好,宗大師沒交代清楚,師父手抄稿也沒怎麼講..等等。當我們碰到不懂時,會怪別人不怪自己,沒有甚麼慚愧心。師父說我慚愧啊!我好好地學,將來一定要學到。雖然我們是很難升起慚愧心,但至要學會:
(1)不要怪別人,要怪自己。
(2)還沒產生慚愧,要好好學,讓自己產生一個很強的希求心。
(3)慢慢的無論如何強烈希求學習,覺得自己學得很慢,這時候慚愧心就出來了。
Q 3:師父說:常常有的人說勸你:「某人啊,現在這個樣,戒 上面、經上面怎麼講……。」那時候你自己問一下:這個人強得過佛嗎?這個人強得過菩薩嗎?你這麼一想,這問題自然就沒有了。然後呢當你想到「我」的時候,你也問問看:我強得過佛嗎?我強得過菩薩嗎?(手抄稿 第四冊P145LL6)
同學提問:經上怎麼講?戒上怎麼講?不是佛說的嗎?為甚麼師父說自己強得過經?強得過佛嗎?
班長解析:別執著在文字相上,比如有人跟我們說,像我這樣也沒學廣論,我該休息就休息,該吃飯就吃飯,該喝茶就喝茶,金鋼經這麼說:「因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要跟我學,他也是說經上說的話,可是他對於經上說的,是以誰的觀點來解釋?這論點或許對他很有好處,可是對你就不一定,對某人或許很好,但是犯了一個問題說:學廣論沒有用,這句話就是問題,這句話不能說。自己有受用也能讓心定是可以的。可是你不能跟別人說學廣論沒用,因為我們不知道每一個人適合甚麼,學甚麼是有用的。師父說自己強得過經?強得過佛嗎?師父所講的關鍵是,佛語是面對不同根性的人說的,絕對不能對於經上所講的一句話,就認為對於任何經上說的理解了,自己要多做評估,不能斷章取義。
Q 4:師父說:你如果把握不住這些,今天聽了滿對,等你跑到那裡聽聽的話,覺得也不錯啊,好像是這個樣啊,你就轉掉了。結果呢,跑到這裡聽了一
點哪,白費;跑到那裡聽也白費!為什麼呀?你懷疑嘛!所以自然到那個時候,人家說: 「駝子摔跤,兩頭不著實。」就是這個狀態。兩頭不著,就是這個狀態,是很重要、很重要!我們現在太多這樣的,聽見他,「啊,好!」跑到那聽他,「這也好!」不知如何取捨。(手抄稿第四冊 P145L3)
同學提問:學佛不是應該對經典產生懷疑嗎?驗證後得到定解嗎?
班長解析:學佛對經典產生懷疑,驗證後得到定解,這是對的。那麼師父這裡說的懷疑最後不知取捨?這是怎麼回事?師父這裡所謂東學西學,是指你只有聞沒有思跟修。只喜聽聞。沒有認真思惟,學東西要系列式的聽聞,要存疑,驗證後得到見解,這是一個修行的過程。絕大多數人東聽西聽,沒有認真思惟的結果,可能產生衝突,不知哪個對,所以本身不會得到智慧。結果產生不好現象,對法沒有信心。
超棒得分享!隨喜感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