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一輪)課程:修習軌理

課程:修習軌理
時間:2014/12/10 ()19:00~21:30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三十八攝頌
 二、讚頌
 三、愈來愈不懂、愈來愈深、愈來愈不懂,佛法好難哦!
 四、修行要怎麼修?(看影片--學歷史的大用)
 五、病想與謙下的差別?
 六、聞→聞所成慧→思→思所成慧→修→修所成慧
 七、四大資糧(1) 密護根門(2) 正知而行 (3) 飲食知量 (4) 悎寤瑜伽
 八、根+=識。五根之識統歸於意識(生起貪,瞋,痴)
 
九、信為欲依,欲為勤依
 十、為什麼廣論學不好或甚至學不下去?

摘要:
一、三十八攝頌複習1~~3
   ‧道前基礎 → 親近善知識(依善士法)
1、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
     2、一切時處普攝護,諸善知識真佛身,但觀功德毋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
     3、殷重敬信為意樂,身命財務如教修,殊勝供養作加行,唯令師喜求加持

     道前基礎 → 暇滿
‧道總建立:道前基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
‧三十八攝頌是學佛的次第,裡面每個字都是修行,這一年課程我們就從這
  裡面來學習

二、讚頌−−福智青年讚頌:清涼月光
    銀色月亮   升起在東方   對我輕輕地歌唱     
~   ~ 湛藍天空   有你照耀
    清涼月光   在我心湖裡蕩漾     泛著信心的波光
    你輕輕唱   我靜靜地凝望       在你的恩光中徜徉
    你輕輕唱   我虔誠地祈禱       在你恩光中靜靜徜徉  
~   ~   ~     ~   ~
在你恩光中靜靜徜徉    清涼月光

三、愈來愈不懂、愈來愈深、愈來愈不懂,佛法好難哦!

   ‧前三句:「愈來愈不懂、愈來愈深、愈來愈不懂」,是師父示寂一個多月前說的,最後一句:「佛法好難哦! 」是一堆人講的。 
   ‧真正的佛法,師父一路追尋下去,愈來愈深,愈來愈深,「愈來愈不懂」並非師父自謙之詞,是聖者追尋佛法過程中,發現所有佛法的精神是:每件事「拿起就放下」,就像到最後佛陀說「我一無所得。」我們無法達到像聖者這樣的層次,但是可以把學到的東西練習內化,做一個永遠的小學生。  
‧最後一句:「佛法好難哦! 」眾生普遍的障礙都在--好難哦! 這句話其實顯現出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追尋的、精進的;另一種是退怯的。如果「佛法好難哦! 」這句話讓你退怯了、把你打回原形了,想想看未來你還會進步嗎?你還能離苦得樂嗎?
    要知道人身一失去,不知什麼牛年馬月才會回來,倘若生生世世都回不來,那就太恐怖了,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腳步,絕對不能停。
‧師父講過有次在高速公路上看到運豬的大卡車駛過,第一次看到那些豬,覺得它們好可憐,流下悲憫淚水;第二次再看到整輛車的豬,師父立時汗流浹背,師父說那是「大善知識」來提策 (師父視豬為大善知識示現),回去後馬上唸佛、修行,趕快用功。
    好好思惟這個公案

四、修行到底要怎麼修?
   ‧看影片台大呂世浩教授在「學歷史的大用」講演中,簡述學歷史的目的應在(1)了解人性(2)啟發智慧,他以中國歷史上張良「橋下納履」的故事,解析張良成功的關鍵在「忍」和「先」兩個字。末了,以讀歷史故事當以古人的人生為磨刀石,來磨利我們腦中名為智慧的那把刀,也就是從歷史中啟發智慧,他認為只要用對方法,歷史是無窮智慧的寶庫
   ‧這部影片其實也告訴我們要怎麼學佛。佛學經論上不乏許多因果故事和公案,事實上學經論與讀歷史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個佛法的修行也可以說有兩個目的,讓你:
     1.了解人性:了解自己的心性、本質.
     2.啟發智慧:看清楚自己的狀態,檢察所言所行是否對自己好,對別人好.
‧當我們面對境界,看看自己的心是怎麼反應的,佛法說的「內明」,就是遇境時內觀自己的心性,其後啟發出智慧。
‧所以說修行就是修心,護心,保護自己的正知正念 ,其關鍵在:
1.  忍:既然要學心靈成長,為何只學個半吊子? 修學佛法就是ㄧ個字
忍,堅持百忍。
     2.先:什麼是先?念死就是先,我們這輩子最怕無常,因此應在境界還沒發生時,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這個叫「先」,不要到最不利的境界已現、沒辦法時,才來修。.
   ‧【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廣論P64 3
     看看慬哦瓦這位祖師怎麼說的:「是應該休息,不過暇滿人身難得,要好好
     把握。」
  
五、病想與謙下的差別?(討論)

   ‧謙下,是一種好的學習態度,我們常說--在佛陀座下做個永遠的小學生。
 ‧病想,知道自己具煩惱等病,且智慧不足,需要長期治療,亦即須依師修
   習。
   ‧所以把謙下當作方法,好好聽,將別人的東西,經過惟轉化成為自己的(聞→思);另方面因具病想,身心都需依師,至心依教奉行,這樣當境界來時,用觀察自心所啟發出來的智去轉化它,來對治病想所要達到的結果。
   學習佛法的次第→聞//

六、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聞思修這三個修行次第,都是修,但每個各有其境界,而此三者都有智慧的邏輯在內。
   ‧聞所成慧,就是聽時不僅將文字聽懂了,每個細節都認真去聽,確確實實得到了;
思所成慧,是聽後反覆思惟,把外面的事漸轉變成自己的系統,變成自己的一套東西
     修所成慧,是在自己的心性上去磨練,思惟自己應怎麼做。要磨利心性,其實要學會承擔,遇境才能真實面對人生。
   ‧修的最高智慧是心經所說的「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修者,若能把心中莫名的掛礙、恐懼、顛倒夢想,都挖出來修掉,那麼最後老、病、死都不再怕了,一切該來的就來,這才是真實的。
   ‧【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 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 (廣論P52 LL3)
   ‧【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 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廣論P53 L4)
師父法語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 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那麼前面說明這個道理,下面就照這個經論來證明成立這個道理。是說真正的修行是怎麼修呢?它一定的次第,是數數地、不斷地思惟、稱量、觀察,這個正確的了解的那部分。那麼正確的了解,這個正知見從哪來呢?這就是「思所成慧」,對思所成慧經過你的思惟,正確了解了以後,如理去作意,照著它相應的去觀察這個東西,就這樣。那麼這個東西又哪來的呢?這個東西是聽聞得來的。所以我們順著次序來就這樣說:先聽聞,了解(p86)了事情的真相,說聽聞這是人家講的,你能夠了解人家講的內涵,那個時候它兩個不同的吧第一個是聞,第二個是聞慧,他要講的內涵,你了解了,他用手指指給你看的月亮,你看見了月亮,不是把他的手指把住,這個裡面有絕大的差別。
但是你雖然看見了,因為你自己一向還在無明現行當中,回過頭去,這個無明又來了,所以你又淹沒了,所以你要不斷地深入地思惟觀察。那個思惟觀察的話,你有的時候覺得好像是對的,有的時候又懷疑了,所以要不斷地思惟,思惟到最後你確定,確定不疑了,這個就是「思所成慧」;修的時候那就是用這個。
我可以作一個譬喻,我們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面講一個道理,算一個公式,剛開始的時候,你不曉得他說些什麼,聽了半天,哦,懂了,懂了。那就是他講的道理,你了解他所講的,這個叫「聞」他所應該指給你看的東西,佛法當中叫作「慧」。那麼你了解了以後,你回去做題目的時候欸,剛才怎麼上課的時候你懂得,怎麼叫你做題目的時候你又不懂了?哪!這個就是問題來了,所以你思,不斷地思,繼續拿著這個題目繼續去做、做、做。有的時候,好像做得做會,有的時候做不會,做的時候,有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有的時候不解決。你不斷地弄,弄到後來,啊!解決了。你曉得這個大概怎麼樣了,所以你應用這個公式,會用了這個思所成慧。你會用了這個公式,這個(p87)公式你可以做事情去了,這樣,這個叫修。這個次第是必然的,等到你這樣地去修這個東西,「真義現觀,乃得現起」,到那個時候你真實的義境,那個時候就現起來了。
那麼談到這個地方,尤其是我們中國有一個概念,這個禪跟那個教好像是兩條路,他是說是「教外別傳」,尤其是學禪的人,往往覺得這個文字好像沒有用,乃至於說這個文字是知見稠林,你越多是越障礙你,塞你的悟門,你不要去知見的。他這個話有沒有道理?是有道理的,問題不是在文字的錯誤,而是你走聞思修走上去的時候,你沒有走對。所以我們前面一再提,本來它的文字的目的,告訴你的內容是慧,慧去淨除你的煩惱,結果你聽懂了文字不但不解決煩惱,是增長煩惱,那不是、不是增長你的知見稠林嗎?眼前我們處處都是,小的哪怕一個小規矩,大家吵得要命。你的不對,我的對!每一個人都拿自己「我」這個模式去強逼別人來接受他。聽見了不對了,欸!覺得他的法器敲得不對,要這樣敲的。它法器本來是規範我們,淨除我們煩惱的,在這個地方錯了。所以為什麼祖師悲心說:你這樣錯啦!聞思本來真正的意思很重要的,這個概念大家清楚了,非常重要!……

‧師父提到中國有個概念,禪宗和教法好像是兩條路的,要知道,這個錯在
  人,不在法。
‧學了法,是在自己的心性上修,而不是在別人的問題上修,否則就要生是
  非了。
‧我們不爭是非,而爭苦樂,學習佛法就是要解決苦樂的問題。

七、四大資糧(24小時修行):(1) 密護根門(2) 正知而行 (3) 飲食知量 (4)
   寤瑜伽

   ‧一天時間分配下來,睡覺占了最長時間,貪念最重的是吃,吃和睡是我們修
     行上的罩門,所以在吃、睡上若不能提起正念,修行會大有問題。
‧吃之前先供養(口頌:嗡啊吽 嗡啊吽 嗡啊吽 供養上師、供養佛、供養
  法、供養僧、供養法界ㄧ切眾生,阿彌陀佛!)吃的時候先提正念:我是眾
  生之一,我也要吃,而吃的目的為了自己要求法,要成佛。
‧悎寤瑜伽:心念在睡前和睡眠之間是延續且連接的,所以在睡前,心要盡
  量緣想光明和善念, 睡時還可增長廣大。
‧公案:有位虛雲大師,欲從甲地到乙地,從白天ㄧ直走,到了三更半夜,
  有寺廟,準備前去掛單,寺裡僧人提著燈籠出來,問說「這位長老,怎麼這
  麼晚一個人在走 ,而且走路還不點燈?」虛雲長老說『這天亮的啊!』可
  是ㄧ看到僧人的燈,天就黑了。
‧由於虛雲大師的心一直緣著佛法,持著正念,心永遠是光亮的,走路時,
  他處於定的一種狀態,光仍像是照著他走,等到他正念被僧人打斷,回到現
  -天黑了。   
   ‧密護根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遇境(色聲香味觸法)則產生識 (+=
     ),其中眼耳鼻舌身五根遇境會比「意」根來的強烈,而五根之識統歸於
     意識,由意識生起貪瞋癡。
‧把五識抓緊一點,意識中放著正知見,並讓正知見擴張起來,把其他的貪瞋
  癡壓下去,這就是護根門。
   ‧正知而行:就是依著佛法,什麼事該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該怎麼做,
     就怎麼做。
‧修習以上四種方法,持續累積資糧,這就是24小時的修行。

八、+=識。五根之識統歸於意識(生起貪,瞋,痴)


九、信為欲依,欲為勤依

   ‧前提是「欲」,也就是你本身很想要.而且相信你會得到,你就會非常努力地去爭取.所以真正重要的關鍵是「想要」。
   ‧信是切入點,從0分到100分,在想要的過程中你會很認真、很努力,而認真努力的結果是得到信。信是從1分到2分,2分到3分這樣慢慢增加的。惟最至要的還是「想要」。
   ‧佛法中就有個「善法欲」,即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十、為什麼廣論學不好或甚至學不下去?(討論)

   ‧這問題的回答,通常是廣論太難、門檻太高、課程太長沒有時間、也有學員普遍是因為從中沒得到好處,學了以後身心似無變化學了以後似無運用之地
   ‧其實真正的問題在自己,你有沒有為自己設立目標?什麼樣的目標?你到底
    想要什麼?
   ‧廣論教給你的是最終極的離苦得樂,教你的法,讓你在所有的狀況下,增強快樂度,減低痛苦度,這其實太划算了。
   ‧如果自身習性,遇到一點點誘惑就處於昏昧,不能抉擇對你真正好的,或者無知狀態猛拔,讓你學不下去,那是因為智慧不足,智慧不足是因為資糧不夠,也叫做善根不夠。 
‧【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廣論 P112  L4)
   ‧聽聞不能持文,意指聞法卻聽不懂、記不住;思惟不能解義,是指不了解內涵修習相續不生,是指修習卻不能在身心上生起相對的正量;加上智慧低劣,此時就要靠供養福田了,也就是長時間供養佛、法、僧,以累積資糧。



1 則留言: